工商社论》实质薪资负成长,罪不在通膨而在薪资
工商社论》
主计总处日前发布今年元月薪资统计,不但实质经常性薪资负成长,连实质总薪资也负成长,这已非偶然几个月发生的事,台湾已连续两年实质经常性薪资负成长,今年已是第三年。
依主计总处的统计,过去两年(2021~2022)实质经常性薪资的下滑幅度依序是-0.04%、-0.15%,而今年元月是-0.72%,至于今年元月实质总薪资的衰退幅度更高达1.49%。
实质薪资成长率,等于名目薪资成长率减通膨率,当薪资增幅追不上物价涨幅,就会出现负成长,因此十多年来只要碰上负成长,政府总把原因推给物价,认为并非薪资没有成长,而是通膨率太高,好像只要通膨率升高一点,实质薪资变为负成长是天经地义的事。
事实上,这样的观念是错的,今天台湾实质薪资出现负成长,原因不在于通膨率,而在于薪资(一般未加名目二字,指的就是名目薪资)成长太慢了,以过去两年的通膨率而言,不过就是1.97%、2.95%,这放在1990年代算是温和通膨了。1990年代有六年通膨率超过3%,也不曾见过实质薪资负成长,何以如此?因为薪资成长幅度总是大大超过物价上涨幅度,如此怎会负成长?例如1991年台湾通膨率3.6%,由于经常性薪资成长高达10.8%,因此实质增幅近7%,再如1992年通膨率4.5%,由于经常性薪资增幅8.5%,因此实质增幅也接近4%,那个年代通膨率比今天高出甚多,但有没有因此就让实质薪资变成负成长?没有,连一年也没有出现过。
不只1990年代,就连全球能源危机的1980年代,即使通膨率飙到两位数,我们的实质薪资也没有负成长,举个例子,1980年国际原油大涨,随后的两伊战争更让通膨火上加油,台湾这一年的通膨率高达19%,次年通膨率仍达16%,若用今天的官方逻辑,这两年实质薪资必然是负成长,但这两年我们的实质经常性薪资、实质总薪资依然是正成长,原因就在于薪资成长率连续两年超过20%,薪资增幅超越物价涨幅,实质薪资自然就不会落到负成长的困境。
由此可知,把今天台湾实质薪资连年负成长的原因,推给通膨率是不对的,今天台湾通膨再怎么严重,会比1980年严重吗?当然不会,昔日16~19%,今天最多也只有3%,两者相去甚远,因此让台湾实质薪资负成长的原因,就是十多年来我们薪资成长太缓慢了。
然而,过去几年我们经常听到总统、阁揆说我们经济成长表现居四小龙之首,既然经济成长这么好,何以没有反映在薪资成长上?去年底所公布的国民所得分配面统计可以解答我们的疑惑,根据这份统计,2021年我国受雇人员报酬占GDP的比率已降至43.03%,创下历年最低,换言之,一般领薪水的上班族,并没有分享到经济成长的果实,或者更精确的说,GDP这块大饼,国内800多万名受雇员工所分享到的比率已逐年降低,形势如此,薪资何来强劲成长动能?
依国民所得统计,各要素于生产活动中出钱、出力,都会得到报酬,劳工获得工资、资金获得利息、地主获得地租、企业家获得利润,这些报酬合计起来即等于GDP,1990年代前后(1989~1995),受雇人员报酬占GDP比率皆逾50%,2001年降至48%,2011年又降至45%,2021年再降至43%,30多年来受雇人员报酬占GDP每况愈下,多数上班族薪资成长微弱,如此自然是经不起一丁点的物价压力,实质薪资连年负成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记得2018年5月总统蔡英文推动「五加二产业」时曾表示:「借由五加二产业,台湾经济将走向转型升级,就业机会及薪资结构也将产生根本性改变。」四年过去,情况并没有改变,非但没有改变,受雇人员分享GDP的比率更创下历年最低,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是高薪的就业机会太少,低薪资工作机会太多?还是产业政策出了什么问题?或是就业结构出了什么问题?政府应该好好诊断一下。
我们呼吁各级官员,今后不要再把实质薪资负成长一股脑儿的怪罪到通膨身上,应该回过头来检视何以薪资成长这么疲弱,这才是正办。想想1980年两位数通膨的年代,实质薪资尚且正成长,今天的负成长还能怪通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