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台湾经济如何维持自我成长

工商社论

最近有一些评论者为文指出,去年台湾经济成长率超越亚洲其他三小龙、而且由于贸易移转台商回流使经济回春,加上政府新南向政策摆脱对中国依赖并冲高观光人数,和5+2产业创新的推动,加速了产业回流台湾等。因此文章推论:这些因素终将使台湾经济不需要大陆的加持,也可以维持自我的永续成长。

上述论点或有其脉络可循,但其立论仍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以下是我们提出的一些看法:

其一,台湾经济成长率虽高,但系来自中美贸易战的催化,而转单及台商回流效益会随时间的经过而下滑。随着中美协议的达成,转单效应也在降低之中。因此台商回流的高峰,应该在这一两年间,再据了解,目前虽然投资率增加,但产业关联效果就业人数的创造都不如预期。

其二,厂商回流台湾,却缺乏自由贸易协定的加持,对出口不利。在加入CPTPP、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不顺利之后,除了电子资讯产品受《资讯科技协定》免关税、低关税的保护之外,传统产业的出口,面临各国的高关税障碍,致出口不易。

其三,观光客人数增加但产值反而下降。中国大陆观光客人数下滑,由日、韩、东南亚观光客填满,但日、韩观光客以饭店消费为主,日本业者对观光客也有一条龙的规划,台湾业者获取利润有限。东南亚观光客的购买力有限,虽然观光客人数并未减少,但产值降低,使相关从业人员的生活更苦,国内M型社会的现象更加凸显。

其四,政府的产业政策效益仍然未能落实。新南向政策有助于降低对大陆的依赖,但在各国对大陆有所忌惮之下,经济效益的兑现相当有限。5+2产业创新计划上,除绿能风能发展有一定进展之外,其他产业的效果,短期内相当不易彰显。

如再进一步观察,迈入数位经济时代,台湾的商业模式变化大。AI、5G的人才培育,和美国数位经济连结生态系的建立仍然不足。在相关的应用服务上,跨部会的合作也有待强化,而且部会的规划还是留在制造业的思考。

尤其目前政府制造业升级规划速度不足,只靠转单、台商回流吃老本,勉强维持格局,如何因应数位经济的挑战将是一大难题;其次,降低代工模式,进行通路、品牌的布建,进而摆脱对大陆的依赖,并营造高薪就业机会,是另一项考验。

至于服务业的发展,优质化、精致化是努力的方向。但缺乏大市场的诱因,研发投入创造附加价值的努力有限。再加上服务业主管部会的规范管制,产业活力不足,规模狭小又缺乏商业模式、出口竞争力弱。年轻人低薪困境,在可预见的未来不易改善。在这些挑战下,我们实在没有乐观的理由说,台湾的经济可以追求永续的成长,更遑论未来若两岸持续对峙下,台湾对大陆的出口恐怕不容乐观。

当然,台湾不是没有能力升级转型,但台湾要追求维持自我成长,必须有大开大阖的改革,否则不易达成。至于必须有哪些改革呢?我们借箸代筹建议如下:

第一,善用美中贸易战、台商回流的契机,积极投资美国的数位经济、并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接轨美国在数位经济的生态链。透过此一生态链引进新技术、商业模式,才可以在下一波的经济发展中,对大陆、东南亚保有竞争优势。同时,在石化、纺织、钢铁、汽车等领域上,成为美国再工业化的策略伙伴,为传统产业升级铺路,并创造更多的商机

第二,服务业的主管部会应加强松绑、建立产业化的绩效指标(KPI),赋予服务业主管部会产业化任务,将超额储蓄、保险资金引导进入长期照护、国际医疗、双语教育、资产管理等领域,加速这些领域的规模化、现代化,强化竞争力,甚至可以借由出口扩大规模经济效益。如此,未来台湾的年轻人才有加薪的发展空间。

第三,推动二次教改,强化技职教育。使青年学有所用,制造业、服务业的人才供需平衡青年人也有高薪的就业机会。

第四,观光业应有长期优质化的战略思考,而非光靠短期补助。政府智库应协助农渔产品,利用大数据分析行销市场、解决行销物流的保温冷链问题,才能有效改善台湾产业M型化的困境。

第五,AI、5G应全面导入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协助产业升级。尤其在AI、5G展示中心的建立上,使中小企业、传统产业,在体验经济的情境下,愿意导入数位科技。

总结而言,政府、企业若未能把握台商回流契机,加速升级转型,在转单效应下滑、回流厂商效应减少后,一切又会回到原点。如此,将成镜花水月空欢喜一场,也谈不上未来可以摆脱大陆,追求永续的经济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