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政府不给力,如何推动台湾文艺复兴?

指标书店金石堂信义店、诚品信义店相继结束营业,许多出版社迎来了最近十年最大的获利衰退。图/本报资料照片

2023年台湾艺文产业原本期待迎来疫后大鸣大放的荣景,没想到却遭遇比疫情前更惨澹的市场衰退。展望2024年,如果政府没有像韩国长期花大钱厚植「韩流」的魄力,而庞大的中国大陆市场又继续「此路不通」,何敢侈言推动台湾文艺复兴?

去年国片电影勉强靠《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以逾3.6亿元票房,夺得全年季军,其余年度十大都是外国电影。最近大红的《富都青年》票房已破9,000万,却是马来西亚出品的。电影票房如此,舞台剧与音乐会更好不到那里去,观众不知道都跑那里去了。演唱会经济倒是不断发酵,尤其是高雄,一年举办超过50场演唱会,参与破80万人次,创造了逾16亿元的观光产值。国内歌手与团体如阿妹、五月天等,在台湾都是丰收的一年,但比起过去在世界及中国的市场,还是缩水很多。

出版市场就更糟糕了。先是去年初momo与博客来网站书店的66折大战,打坏掉整个购书气氛。再者指标书店金石堂信义店、诚品信义店相继结束营业,许多出版社迎来了最近十年最大的获利衰退,大家纷纷叫苦:「阅读环境整个坏掉了!」畅销书排行榜的国内作家也只靠黄山料一人独撑。但全台图书馆的借书却在成长,一年9,000万本书,已约当于全台图书年销售本数的1.5倍。普遍的分析认定,读者被影音与社群媒体吸走,出版市场已大江东去了!

这样的困境要怎么救?文化部在史哲部长上任后,自前年底推动文化币,带动书市2022年第四季的复苏。去年起发放对象再下修至16岁,至22岁的年轻人都可使用,看国片、表演、购书、逛博物馆、买文创商品等艺文消费每人都有1,200点,扩大优惠使用有机会变成2,200点,对艺文市场不无小补。而且这笔预算今年起编入文化部公务预算,将成为常态化的政策。

文化部最大的手笔是「汇聚台流文化黑潮计划」,规划以台湾文化内容为核心,涵括艺术文化原生故事、出版文化原创文本、创意文化在地培养皿、影视音文化国际台流、科技文化应用突破、文化外交国家软实力等文化艺术六大面向、26个执行工作项目。已获行政院支持核定四年100亿元、113年30亿元的预算。但所谓的文化故事文本在那里?如何开花结果,而不是又一场烧钱狂补助比赛,会是一大艰巨的挑战。

在创作端,针对各文类原创,文化部原本自106年起就推出青年创作奖助,至今已奖助260件计划,挹注金额超过6,400万元。但坦白讲没看到甚么成果,只是填补了作家的创作出书梦。就像文化部每年补助独立书店,感觉台湾到处有书店好风景,但能赚钱的店寥寥可数,害了一些想圆梦的年轻人返乡却坐困愁城。倒是前年以彰化永靖为背景的《鬼地方》一书,拿下台湾文学奖金典年度大奖,英文版更获2022年纽约时报秋季书单推荐,并入选美国《图书馆杂志》2022年世界文学年度十大好书,算是多年来少见的佳绩。

但摆在眼前的现实,还是艺文市场吃不饱的问题。经济不景气、通膨问题、缺乏引起共鸣的大制作,让原本就只有2,300万有限人口的台湾艺文市场提升不起来。出品量大、市场都小小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赔,都不敢做大,恶性循环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南加州大学历史暨会计学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雅各.索尔日前来台指出,台湾缺乏文化影响力及品牌效应。他说台湾处境像过去的荷兰,拥有很多先进技术,首务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应该要以最具竞争力的薪资,延揽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打造出自己的文化产业和品牌。他说台湾拥有全亚洲独一无二的文化土壤,杂揉亚洲与美国特色,同时与东方和西方构筑深厚的联系,但对艺术与人文领域挹注的资源太少,让自身蒙受巨大损失。

好消息是文化部113年通过的预算是268.66亿元,成长幅度近32%,加计前瞻预算29.59亿元,总计298.25亿元,但区区300亿只有台积电前年税后净利的3%左右,这算是对文化投入的重大决心?还是就像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终究必须靠企业资本家的推动才能成功,但台湾企业家与文化的距离可遥远得很。

要救内销,靠的是出口!如果台湾的艺文作品可以向外输出,市场规模变大,同样的制作成本,才可以回收赚大钱。大陆市场原本最容易有成,但政策不鼓励、两岸关系也不通。有本事就得往全球市场走,来学学韩国20年有计划栽培大放光芒,但这谈何容易?如果没有国家策略产业的长期挹注,没有台湾的文艺复兴计划,光靠都是微小规模的艺文企业,是看不到有成功的可能。 (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