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运不可恃,给新政府的五大财政建言

政府租税政策要接地气,必须滚动检讨而非一成不变,且租税优惠一旦沦为常态化,即失去奖励的诱因,财政部应务实检讨其存续与否。图/本报资料照片

财政为庶政之母,政府一切措施都需要钱,只有在财政问题获得适当解决后,其他政务才能顺利推展,否则必将形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对于新政府的财政,我们有五大建言。

首先是针对岁收预算的编列,财政部应更加严谨。观察2021年到2023年,全国税收连续三年超征逾3,000亿元,凸显财政部对预算编列精确度必须再加一把劲,不能每每都推拖于国内外经济情势的变动和执行时间落差。

目前财政部对此三管齐下,包括成立「税收估测专案小组」、委外研究「精进中央政府内地税税收估测模型」和研议运用智慧系统建立中央政府税课收入估测模型,但仍有待2024年税收执行情况出炉,才能检视具体成果。

第二个建言是基于财政健全,政府举债应更有纪律。2024年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公共债务未偿余额占前三年度名目国内生产毛额(GDP)平均数比率预估为30.2%,离债务存量40.6%的法定上限,有10.4个百分点的距离。

为配合国家发展需要,政府确有必要适时举债来维系经济成长,但政府也必须清楚认知,法定举债上限仅能算是「最低标」,不可因为举债未达法定限额即可漫无目的增加举债,对于特别预算更应严格把关,以免沦为小金库。

财政部近年一直洗脑国人,强调举债是为了推动国家建设,所以是「建设留子孙」而非「债留子孙」,尽管如此,我们仍希望政府可把钱花在刀口上,减少举债、增加还债,让下一代不要一出生就揹负高债务。

第三项建言则是应持续关注各级政府财政稳健与财政纪律改善情形,特别是目前各级政府结构性财政失衡问题依然严重,除减少无效率的支出,力求财政收支平衡,加强与地方沟通财政收支划分法与公债法修法方向尤为重要。

特别是财划法已逾20年未修正,财政部的借口往往为中央和地方间没有达成共识,但在各地政府都想争取分配款最大化的前提下,如果财政部不能拿出具体的修法参考,恐怕再讨论20年仍不会有结论。

财政部对财划法要有为所当为的勇气,财政部虽初步拟订提升财政自主、划一直辖市及县(市)分配基础、调剂财政盈虚、保障既有财源、精进分配机制及地方财源不减等五大修法原则,但徒有原则而无行动,非政府所当为。

第四则是政府租税政策要接地气,必须滚动检讨而非一成不变。包括金融营业税、当冲交易降税和产业相关租税抵减等,多数具有时空背景,且租税优惠一旦沦为常态化,即失去奖励的诱因,财政部应务实检讨其存续与否。

再如今年将上路的囤房税2.0,除了具有落实居住正义的政策效果,由于房屋税是地方重要税收来源,各地政府施行情况除可验视其政策配合度,也考验地方政府的财政纪律,财政部对此绝不能放松,须以高标准检视地方。

最后一个建议则是台湾税制必须接轨国际。目前近在眼前的两大议题,一是全球最低税负制,另一则是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两者都与企业厂商息息相关,财政部绝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引领企业前行的方向。

以CBAM为例,国内目前规画应是采取碳费而非碳税,但财政部对于未来是不是有可能进一步课征碳税,也从未把话说死,仅强调现行货物税已具备某种程度的环境税特质,若开征碳税即会配合检讨调整货物税。

至于最低税负制要求跨国企业计算于各国的实质负担税率,若低于15%,则企业母国有权补税,但若跨国企业母国未立法实施全球最低税负制,企业子公司设立国家可递补课税,也就是台湾为了抢税权,势必要推最低税负制。

对于企业而言,最低税负制是早晚都必须面对的事,财政部政策方向和上路时点愈早确定,企业反而是因应的时间。但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对台湾最低税负制的上路时点和税率仍暧昧不明,未来如仓促实施,恐反重伤企业。

另外则是因应厂商国际投资布局,诸如反双重课税的台美租税协定,或是如何因应大陆的ECFA早收清单关税优惠生变,也都是新政府的当务之急,期许财政部可持续有效扩大并推动洽签相关国际协议。

新人新政新气象,由衷期盼财政部可以把握时机,顺势检讨部分无效能的政府支出,减少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健全国家整体财政体质,并透过更合理的税制及接轨国际,来提高台湾的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