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目睹台湾财政的怪现状
综所税有47%申报户不用缴税,针对此现象,政府应该深切检讨。图/本报资料照片
赖总统及新内阁上任后,随即成立「行政院经济发展委员会」,努力针对重大问题图谋解决。然而对财政为「庶政之母」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尤其是当前财政存在一些怪现象,却视而不见、鲜少关心。
当前两岸关系紧张,国防安全之支出需求压力大;社会福利与教育支出成长快速;经济建设又有庞大需求;退休金、公保、劳保、健保等,则为政府制造惊人的潜藏性债务。政府职能扩大,理应对支出膨胀造成强大压力,然在财政统计上却无如此反应。此可观察近十年各级政府支出净额占国内生产毛额(GDP)的比率,始终维持在16%上下,与以往动辄在20%以上,甚至超过25%相比,产生结构性转变,近乎奇迹式呈现「小政府」型态。或许是因为经济成长超过政府支出成长,以及鼓励民间参与公共建设及民营化等因素所致,政府就应详加说明;如有统计上的猫腻,也应清楚完整交代。
财政学上有项原则,即「税」应「统收统支」,「捐」应「专款专用」;惟近年来此项原则持续遭受破坏。例如依据2017年修正实施的「长期照顾服务法」第15条,将长照服务发展基金之财源,除原先已有的政府预算拨充、烟品健康福利捐、捐赠收入、基金孳息收入外,增列遗产税与赠与税由单一税率调整为三级累进税率所增加的收入、烟税调涨后所增加的收入,以及依据所得税法第125条之2,将课征房地合一税扣除中央统筹分配后的余额拨入该基金。由此可见,相关税收已朝指定用途、专款专用倾斜,有违「税、捐」分工原则。
公共建设计划若是合乎成本效益分析准则,且以举债方式融通,可以扩大有效需求,维持经济的稳定与成长。然而,以举债方式融通经常性支出,产生「寅吃卯粮」现象,就有违财政纪律及世代正义原则。近年来有多项公共建设与服务,透过公私协作方式(PPP),包括民间融资启动(PFI)与民间兴建营运(BOT)等来推动;短期看似节省政府开支,然若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资讯不够透明、监督欠缺有效性,甚至产生钻营逐利(rent-seeking)现象,就长期及整体而言,政府必须谨慎为之。
当前政府税收主要由薪资所得者、中产阶级在负担;资本所得者、富有阶级则因种种租税减免及避税管道而降低其税负。且因总税收(不含社会安全捐)占GDP的比率只约13~14%,与其他国家相比,呈现偏低现象。一般而言,租税是人民购买政府公共服务的代价,具有受益付税的对应关系。既然富有阶层在政府保护及公共财服务下赚钱,基于受益原则,就该正常纳税;再基于量能原则,更应多纳一些税。然而,在财富金字塔顶端深具纳税能力者,不乏没有合理纳税之人。
由「综合所得税申报核定统计专册」可知,综所税有47%的申报户不用缴税。针对此现象,政府应该深切检讨,是因为经济情况不如预期,还是教育政策未能配合产业发展提高生产力,以致人民实质薪资所得普遍偏低;抑或各项扣除额项目浮滥,致使「不用缴税者」比重偏高。故当政者不应制造「政府英明」照顾中低所得者的幻觉。其实,由行政院主计总处的「家庭收支调查报告」得知,课税展现租税正义赢得所得重分配效果极为有限,凸显政府在税制及税政上大有努力改善空间。
政府口口声声要遵守财政纪律,追求财政健全与稳定,却不断的制造财政赤字,各级政府债务仍在成长中;且藉税收实征数大于预算数的现象,营造财政一片大好的假象。殊不知税收估算技术的落伍,总体经济情势未能有效掌握,使得实际与预计税收动辄相差数千亿元。政府在数目字管理上失灵,却制造出「全民退税」的「德政」,实在令人感慨。由于人工智慧(AI)技术已属发达,标榜「行动创新AI内阁」的新政府,在提升税收预测精确度上,当应加把劲!
近年来,政府败坏财政纪律的行径,似已司空见惯。最明显的事例,就是浮滥编列特别预算。蔡英文总统主政时期,透过常态化的编列特别预算,掩饰普通预算财务恶化的情事,摧毁总预算的完整性,其违反财政纪律的程度,远超过历任总统,将在历史上留下纪录,有待专家学者做进一步评价。
最后,各级政府经常哭穷,却拥有11兆以上的庞大国有财产。矛盾现象出在未能善加利用,尤其是土地与房舍,任其闲置,甚至成为败坏市容的帮凶,也予人有「败家子」的印象。期待新政府能够全面清查与整顿国有财产,有效管理并善用利用,创造应有的收益与价值,充实国库收入,实乃全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