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从财政三本帐洞悉税收超征的意义

工商社论》

府院近日决定把去年超征的税收拿出1,400亿还税于民,每人发现金6,000元,大家过完年就可以拿到了。这自然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消息,然而,高兴归高兴,税收超征并非经济红利,更不代表财政已经好转,是否适合拿出来发,有待商榷。

所谓税收超征是指政府税收实征数超过前一年所编的预算数,超征可能是景气大好,以致实征数超过预算数,但也可能是前一年预算数低估所致,因此税收超征不必然代表当年财政有余,极可能依旧短绌。

我们就以近十年(101~110年)中央政府决算(不含地方政府)为例,这十年里有七年税收超征,但税收超征的年度,财政情况很好吗?未必如此,依决算报告,这十年里有五年仍是入不敷出,若加计特别预算这本帐之后,这十年有八年是入不敷出,也就是十年里有八年仍得举债度日,如此说来,税收超征多数时候只是机会税的眷顾,并非财政情势真的改善。

以民国104年为例,这一年中央政府税收超征1,400多亿,但经决算财政赤字仍有100亿元,加计特别预算后,赤字扩至186亿。再看一例,110年税收超征3,000多亿,决算后果然有2,900多亿賸余,然而加入特别预算之后,财政赤字依旧逾1,400亿,税收超征未必代表财政好转,于此可知。

要衡量我国财政好不好,至少要看三本帐,往年常常是一本帐平衡了、有賸余了,加了第二本帐就入不敷出了,加了第三本帐,就更令人担心了。简单讲,第一本帐就是中央政府年度总预算,第二本帐是跨年度的特别预算,第三本帐是非营业基金的预算。这些年政府官员常说我们财政平衡了、税收超征了,所谈的都是第一本帐。不过,只要把特别预算这第二本帐加上去,所谓财政平衡也就露出马脚了,因为特别预算的特别之处就是其举债不受公债法的限制,因此那些在年度预算找不到财源的计划,全都跑到特别预算。近年耳熟能详的前瞻计划8千多亿、防疫纾困方案8千多亿、海空战力提升计划2千多亿、新式战机采购计划2千多亿,笔笔庞大的预算皆来自举债,这笔帐不会列在年度预算里,因此年度预算、决算或有机会平衡,但一加计特别预算,便现出原形。

这只是第二本帐而已,若再加上第三本帐,我们政府的财政情况更令人担心,第三本帐包括科学园区作业基金、交通作业基金、经济作业基金、营建建设基金等非营业基金,这些基金经常举债进行建设,迄110年所累积的债务也高达6,700多亿元,这同样不会在年度预算的第一本帐出现。

由此可知,要看懂台湾财政至少得看这三本帐,但近年政府高层只专注于第一本帐,于是把税收超征视为财政情况很好,可以还税于民,此一思考忽略了膨胀中的另两本帐。事实上,依国际货币基金(IMF)所定义的公债,110年我国已达7.4兆元,财政压力继续升高,财政并没有那么宽裕。

这次还税于民,可以说是一连串误解的结果,重新审视财政统计为当务之急,如今最易为外界混淆的三本帐,散置于不同地方,不论其累计的债务,或者是年度举债的情况,资讯都是模糊的,有时只有预算数而找不到决算数,相关注解有时更不知所云,对于想了解财政情况的人,这是一个可怕的障碍,而当人人望之却步,财政的核心工作乏人问津,而税收超征反而引起共鸣,实在悲哀。

如今财政统计的问题不少,历年用辞也未见统一,例如相关报告有时看到收支賸余、有时又看到岁计賸余、有时又看到岁入岁出的余绌,一字之差,内容互异,加以分列于三本帐,要了解财政真相得有福尔摩斯的精神才行,莫说一般人看不懂,恐怕也府院高层也未必能理解。

我们认为,眼前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三本帐做个整合,分年陈示各年收支、累计债务,以让我们可以一望即知我们政府到底一年花多少钱、借多少钱、累计多少负债,当数据清楚,用词明确,非仅有助提升国人的财政常识,也可以让府院洞悉财政真相,对于健全财政,这是极重要的一步。

《太史公自序》一文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司马迁只以两个数字来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纷乱,并以此警戒后人勿失其本,陈示数字如此有力,解释数字如此直率,财政官员应以太史公的精神改善纷繁的财政统计,修正模棱两可的解释,如此国家财政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