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推动财税改革要有胆有识

工商社论

1980年代末期及1990年代,政府积极推动重大公共建设、征收公共设施保留地、强化社会福利制度等重大政策,造成政府支出过度且快速膨胀;再加上扩大租税减免范围,以及税收成长减缓甚至停滞,使得政府财政由平衡转为赤字债务不断累积,财政健全已难企求

基于事态已显严重,2001年8月,总统府召开「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议」,其重要结论之一,就是成立行政院财政改革委员会(简称「财改会」),积极推动财政改革,以「五至十年内达成财政平衡」为总目标。因此,政府于2001年9月成立财改会,从课税收入、非课税收入、政府支出等方面,提出健全财政之改革方案期能达成财政平衡目标。主要的具体决议,除加强支出节流,以及新增支出必须要有新增财源外,就是调整租税结构、提高消费税比重,同时适度调高营业税率、取消不合时宜的租税减免等,借以提高租税负担率至合理水准,进而达成财政平衡。然而二十年过去,至今仍然无法在根本上做到。

其实,历任财长都有推动财税改革的共识与体认,相对上似乎欠缺改革的胆量魄力。现任财长苏建荣多次接受媒体专访指出,税制结构应该调整,也须提高消费税比重,并且扩大税基,税收才能适足成长。不过他也曾说因为做不到,故不会推动加税方案。然而苏部长针对各部会竞相提出减税优惠,倒是指出财政部会严守「减税规模不扩大、税收不减少、租税优惠有期限」三项原则;并且主张透过人工智慧、大数据找税源,将地下经济地上化、摊贩有效纳入管理,合理课征一些税。此处虽然肯定苏部长的稳健作为,却因其主要倾向税务行政的强化,虽然务实但相对显得改革企图保守。近年来出现一套说法,即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 简称MMT),大幅弱化财税改革与财政平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依其论点认为,在国家主权货币的运作下,主要透过货币发行而不是税收,就可以融通各项财政支出,包括国防、基础建设、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健、住宅与环保等;只要不引起通货膨胀,财政赤字与债务累积何患之有!此种自视为「哥白尼式」的突破,其实大有可议之处。

由于透过货币融通各项政府支出,绝不是白吃午餐,更不是拯救财政赤字的救星。此种近乎「乌托邦式」的观点及「五鬼搬运」的行径,一旦操作上瘾,就很难摆脱通货膨胀的肆虐。若是执政者执意采用MMT的说法,以印钞方式来融通各项支出,蔑视在财政纪律、赤字削减、公债管控、财政平衡上的应有努力,整体社会恐将付出巨大代价。纵使是美、日等货币主权国家,透过印钞施政均可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台湾更不能受此学说迷惑而拖累财税改革的步调

或许鼓励民间参与公共建设与服务,可以降低政府财政负担,却并不是稳定与可靠的方式。政府为了推动国防、经建、教育、社福等政务,其最适当财源当然是税收。除了所得税收外,调高加值型营业税率尤其扮演重要角色。OECD国家大都是如此,税率多在20%左右。邻近的日本,或被推崇为实施MMT的代表性国家,其实经过包括安倍在内三位前首相的努力,在三十年内,将加值型营业税率一路由3%,经过5%、8%,调高至10%,对财政状况的改善及政事的推动大有帮助,可算是对日本采用近乎MMT的融通方式,进行比较负责任的矫正

就台湾而言,虽然加值型营业税具有累退性,然而政府已于2011年开征具奢侈税性质的特种货物及劳务税,提升高所得者的税负,将可增进整体消费税的公平性。依据加值型及非加值型营业税法第10条规定,营业税征收率经立法授权,在5%至10%范围内由行政院定之;行政部门当可展现魄力提高现行税率,开创健全财政的历史新页,实在不应在加值税实施三十多年以来,仍然不动如山的维持在5%的税率。况且,加值型营业税的提高,可以矫正租税负担率严重偏低的现象,对财政赤字及债务削减发挥根本上的功效,故而调高营业税率不应一再蹉跎。此外,若能配套加强对资本所得课税,减少税基侵蚀,就整体税制而言,将会朝向具公平、效率、适足的方向迈进。

其实,财政或税制改革是一项艰难的工程,也不是财政部单一部会之事,必需仰赖各部会协同一致与大力支持。由于财税改革会遭到利益团体的反对,政治人物也可能失去选票,改革之途必然布满荆棘,故必须拿出胆识与魄力来努力克服。各部会若能捐弃本位主义及各自利益,形成推动改革的共识与力量,将可健全国家财政;毕竟「财政为庶政之母」,其重要性绝对不可轻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