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解决劳保破产危机 必须推动多元改革
图/本报资料照片
劳保基金财务缺口持续扩大,造成许多民众忧心忡忡。劳保年金改革早就迫在眉睫了,台湾在明年(2025年)就要迈入超高龄社会,未来领取年金给付的人数只会持续增加,但缴劳保保费的年轻劳工却快速减少,人口红利将在2028年全部用尽,因此劳保越晚开始改革,政府的成本只会越高。
今年5月劳动部长何佩珊在立法院提出「财务拨补就是改革」、「只要有政府在,劳保绝对不会倒」的论述,重申自2020年起,政府对劳保基金逐年增加拨补金额,近年来已挹注2,670亿元,且截至今年5月底劳保基金资产已达9,989.6亿元,因此没有破产问题。以上论述引发许多学者专家的挞伐,认为若拨补也算是年改,那么在2018年军公教年改时拨补额度远低于劳保,为何不继续用拨补就好,却要大砍军公教员工的退休金?
劳保基金自2017年首度出现入不敷出,至今已连续第七年收支逆差,都是因为劳保老年给付成长太快,而保费收入与投资报酬率跟不上负债增加的速度。根据最近一次劳保精算报告,在2023底劳保的「精算负债」已超过13兆元,若劳保在2028年真的破产,该年就需要由财政部直接拨补支出1,267亿,而此资金缺口到2029年将扩大为4,170亿,2030年7,580亿元,到2031年就会超过1.15兆元,之后每年支出金额还会加倍成长。
从现金流量来看,劳保破产后,未来需要给付的金额恐怕是国库无法负担的,就算从现在开始,政府每年都拨补1,200亿元也无法解决劳保破产危机,而且这些国库支出更会排挤到政府其他重要的绿能与经济民生政策,将严重冲击国家经济成长。可见,抢救劳保绝不能只靠政府拨补,赖清德总统必须提出有效的年改方案。
借镜国际年金改革成功经验,大多会从政府、雇主与个人储蓄三层退休金制度同时改革做起,如此更能事半功倍。台湾也应学习荷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制度,建议可从四个多元改革方案着手:
1.保障劳工最低退休给付:过去「多缴、少领、晚退」的年改方案不宜全面减少给付,因为劳保缺口太大,如此持续改革将严重侵蚀劳工退休所得,而且目前劳保年金平均给付金额只有18,294元,有61%的劳工领不到2万元。因此,为保障劳工基本退休权益,台湾的年改必须走分层改革,对高所得劳工(如投保薪资35,000以上)可以降低给付,但对低所得劳工必须保障最低年金给付金额。
2.成立「国家年金储备基金」创造永续财源:国际上已有许多国家透过年金储备基金增加退休金储备财源,台湾也应该透过新财源(如增收营业税等)成立「国家年金储备基金」,用于弥补劳保、退抚基金或国民年金基金的财务缺口,如此也可以确保未来劳保有缺口时不须由财政部支应,这样不但可解除国人对劳保破产的信心危机,更可降低年轻世代劳工需要不断拨补劳保的世代不均现象。
3.劳退新制应建立自选投资机制:国际上大多数确定提拨制雇主退休金都早已实施「自主投资」机制了,例如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CPF),不但开放「自主投资」,并设立「自动增提」机制提高劳工提拨率。过去许多学者不断推动「劳退自选」机制,今年4月一项针对新立委所进行的意向调查显示,有71%支持劳退开放自提自选。尤其,此项改革劳工权益将完全不受影响,只是多一个投资选项,而希望留在政府基金的劳工仍能享有保证收益保障。劳退自选平台会有筛选机制,只有优质的专属退休投资商品才能上架,并会定期监督其投资绩效,又有税负优惠增加劳工自愿提拨诱因,劳工也可依不同年龄选择适合的投资标的,这比目前劳工在没有税负优惠下自己去市场上乱买基金却要承担投资损失更好。
4.推动台湾个人投资储蓄帐户(TISA):许多国家早就实施鼓励个人退休储蓄的税赋优惠制度,例如美国个人退休帐户(IRA),日本在2014年也推出日本个人投资储蓄帐户(NISA),鼓励民众定期小额投资基金或证券,当年投资收益可免20%所得税。最近金管会也表示支持推动建立台湾个人投资储蓄帐户制度,建议财政部可以透过一定金额的租税优惠,鼓励全民趁早退休理财,此项改革不但可以活化金融市场,更可以助攻台湾成为亚洲资产管理中心。
要解决劳保破产危机绝不能只靠政府拨补,同时也不应该只改劳保,需要更完整的三层制度多元并进改革方案,透过建立一个可以做到永续年金的改革蓝图,才能真正解决台湾的劳保财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