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推动劳保年改 执简驭繁是不二法门
行政院劳动部原订在今年底前提出劳保年改方案,俾透过「超前部署」,化解劳保基金预计于2026年破产的未爆弹。但在经过几个月召开多场「劳工退休生活保障制度未来走向」研商会议后,却于17日晚间突然发布声明,指出考量近期社会对劳保年金改革意见分歧、差异过大,在未能取得共识的情况下,只好暂缓改革方案的规画推动,而且「目前无任何具体时程」。
相较于劳动部许铭春部长先前几度三番对外宣称,劳保年改是必定要做的事情,且期望可以在两年内完成。日前的这一声明,的确令人感到错愕。但与其因而批判劳动部的宣告是政策「发夹弯」,我们倒是觉得应该肯定许部长的担当与勇气。毕竟劳保年改的议题,牵涉广远,如果在未能取得共识的前提下,就贸然推动,这种「横柴入灶」的决策模式,其实不只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的争议,以及始料不及的后遗症。
做出这样的评断,其实既非空穴来风,更非危言耸听。事实上,劳动部在几年前强推「一例一休」,弄得劳资双方怨声载道,连带赔上主管部会决策不够周延的负面形象。这种「三输」的结果,恰恰是劳动部此次想要计日程功的强推劳保年改的前车之鉴。许铭春部长能够记取教训,悬崖勒马,反而彰显了做为政务官应有的担当。
尽管如此,劳动部自然也不应该因而无限期的搁置劳保年金改革的规画与推动。根据劳保局的最新资料,有关劳保财务2018年版的精算报告早已提出,依目前劳保基金收支逆差的趋势,到了2026年劳保基金就会用罄而宣告破产。而立法院预算中心最新的报告也揭露,中央政府一年以上的公共债务未偿余额,明年恐将突破6兆元。另外,未受公债法所规范的潜藏性负债,更已冲破15.8兆元,其中更以包括公保、农保、劳保等政府保险基金的年度亏损填补与潜藏负债金额最为庞大,总数推估高达14.4兆元,而劳保年金的负债总额达11.2兆元,自然是重中之重。
面对这种巨额的负债与脆弱的财务结构,尽管许铭春部长在面对劳保年改方案暂时无解的情况下,公开宣称劳保既然是国家办的社会保险,政府就一定会负起最后的支付责任,请劳工朋友不必担心领不到劳保给付或劳退年金。但是这种安抚人心的喊话,一方面固然是执政者应有的担当,另方面这种逐年编列预算拨补、挹注劳保基金的做法,其实形同寅吃卯粮,并将衍生债留子孙的后遗,以及世代不正义的风险。
正因为这种种的权宜措施潜藏诸多的风险与后遗,我们认为正本清源之道,劳动部还是要直接面对倡议推动劳保年改以来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包括「溯及既往」、「提高投保薪资上限」、以及「调降所得替代率」等三大争议。以既不回避,更不是变相搁置的方式,努力找出各方虽不满意但却还可接受的解方。就是否应溯及既往的争议点而论,「法律不溯及既往」,本来就是法制的应有之义,也才能符应落实信赖保护的原则。即使过去的决策过于乡愿,让偏低的保费导致劳保财务赤字逐年加重。但因为一般劳工参加劳保,并不像一般人买保险可以有议价的空间,而是只能别无选择的遵循适用。因此如果片面宣告因财务理由而减少原先承诺的劳保或年金给付,因而引爆民怨将不令人意外!
比较务实的做法,还是应该透过精算,在确保劳保亏损不会成为无底洞前提下,合理的调高明显偏低的劳保费率。毕竟,保险制度有别于福利制度,保险制度的底线应是制度的运作要自负盈亏,而非寅吃卯粮,或要求另拨预算补贴。如果能依循此一原则,重新设定合理的公保、劳保、农保费率,也才能摆脱难以为继的困境。
如何在执简驭繁和治丝益棼之间做选择、订决策,乃是执政团队应有的基本能力。综观多年来的政府施政,往往无法摆脱立竿见影的诱惑,以致陷入求好心切,却缺乏完整配套的陷阱中。劳保年改的确是一件棘手但又无法回避的课题,自然也是检验许铭春部长如何执简驭繁、脱壳而出的能力与试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