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改变行政积习以推动净零碳排政策

工商社论

备受全球瞩目与期待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 26),在经过12天的漫长讨论与交锋后,针对最具争议性的何时禁绝具高碳排放量的燃煤发电,在印度的坚持下,虽然最后只能以「逐渐减少」取代「逐步淘汰」模式收场,而令关心全球暖化议题的有识之士感到失望。但客观来看,此次的格拉斯哥全球气候峰会也并非一无可取。尤其对台湾来说,此次会议所提出的「运具净零排放转型宣言」,更是攸关堪称为全球机车大国的台湾,如何面对无可回避的全球运输工具必须在规定年限前达到净零排放的挑战,让超过1,400万辆的传统燃油机车,能够平顺的转移到新电动化运具领域。

正因为如何让既有的燃油机车,能够「及时」转换为电动机车,不只将冲击逾千万传统机车车主,在可见的未来必须面对「弃旧换新」的挑战。同时,更直接攸关传统机车产业链,包括生产商、营销商、以及上万家机车维修行的生计。缘是本报乃在第一时间举办「台湾运具电动化下一步怎么走」的专业座谈会,探讨在国际减碳趋势下,我国运输部门的减碳目标如何落实,以及对新样态的运具电动化政策如何形塑,从全球视野提供观察与提出建议。

综合归纳与会者的发言内容,除了善尽传播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责任与承担之外,同时也曝显出当前政府公部门体系的诸多施政「罩门」。举其荦荦大者而言:

其一,说到与做到的严重落差。以运具净零排放转型的议题为例,其实在赖清德副总统担任行政院长时,也就是三、四年前,就曾提出台湾的电动车路径宣示,将分三阶段要在2040年达到让台湾完全使用电动车。可惜的是,从2019年他卸任阁揆后,就再也未见有人讨论。与其说继任的苏揆未能「萧规曹随」,或感慨赖揆下台后就「人去政息」,真正的关键其实是凸显了政府公共政策的「断链」现象。更遑论如果碰到政党轮替,则即使再好的公共政策,往往也会陷入政策不延续的「断链困境」。

其二、跨部会之间各自为政的积习难改。参加COP26峰会刚从英国格拉斯哥返台的立法委员洪申翰,就指出他在了解英国的去碳计划后,对比台湾在推动运具电动化的过程,直指我国相关部会和整体战略思维仍停留於单点而不连贯。前环保署副署长詹顺贵也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指出,净零碳排涉及一个国家与经济体的转型,单一行政部会想要推动运具电动化并不容易。因此他们表示,希望未来政府在宣示运具电动化的净零路径时,能成立跨部会的专案小组,加入跨部会的系统性整合机制。然而,此一建言其实也就益发凸显长期以来,行政体系的不同部会各自为政的痼疾未见改变。则面对牵涉面广泛的全球气候暖化议题,自然也就只能陷入左支右绌的困境了!

其三、与国际脱节的严重落差。没有错,台湾由于特殊的情境下,在许多的国际组织中,往往不得其门而入,俨然成为某种意涵上的「国际弃儿」。影响所及,面对各种国际组织所制订的各种国际规范,台湾虽然无缘参与,却还是得被动的「依循」。洪申翰委员即以参加此次COP26会议的经验与感受指出,有关推动运具电动化的具体作法方面,他是到了现场才知道峰会地主国英国在峰会前夕已经宣布具体的「交通去碳计划」。包括整合运输管理、能源管理以及涉及产业的跨部会治理,都已有明确的规划、分工及推动时程,因而语重心长的指出,台湾应该借镜国际先进范例以免脱节。

然而,尽管洪委员是参加了峰会,才「后知后觉」有些国家在落实净零碳排的议题上,其实已经有可供参采的对策方案。而相较之下,相信在台湾的相关部会,甚至民间组织,恐怕是对这些「先进」的做法,到现在都还是「无知无觉」。而这种与国际脱节的情况,无疑将有损台湾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了!

其四,面对快速变迁下未能超前部署的落差。在有关全球气候暖化议题上,世界各国纷纷设定实现碳中和的时程,固然算是一种超前部署的案例。但是需要超前部署的公共政策领域,却绝不只限于环境议题。例如受疫情影响,使众多旅外国人长期未能返台,却可能因而面临出境逾二年就要被除籍的规范,进而影响其健保、缴税、月退金领取等权益,因而希望政府能放宽二年不入境的除籍规定。按理说主管部会面临此一请求,理应从宽认定,甚至超前部署,主动宣告在不可抗力下的变通方案,而主管部会却明白表示无意修改现制。这种不能「苦民所苦」的心态,只能益发凸显主政者的傲慢与偏失了!

综而言之,要提升台湾的国际竞争力,政府行政体系长期积累的种种积习或偏失如未能改正,只怕台湾当下的荣景只是「昙花一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