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落实净零碳排 环保署应尽速升格为环境部
工商社论》
时序转眼已进入2022年岁末的11月,距离欧盟即将在2023年启动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从直接排放到间接排放,皆要纳入揭露的计算边界中,进而从2027年开始就要对进口到欧盟的货品收取碳边境税的时程安排,可说是迫在眉睫的新课题。为此,行政院环保署长张子敬日前于受访时公开表示,既然往后碳排要付出代价,「未来会成立碳交易平台」,明订碳价,好让排碳方知道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样才有动机去减碳。
除了宣告未来将会成立碳交易平台之外,张署长也站在环保署的立场,表态不希望碳交易平台变成投机的工具,以免价格被炒高后,让真正需要排碳权的产业买不起,从而在产品外销到欧盟时,要额外承担高额的碳边境税。
平情而论,张署长有关成立碳交易平台的倡议,以及不希望让碳交易变质为投机炒作的工具,在时间压力下已经算不上是超前部署;同时在金管会将ESG列为金融业授信投资的指标,反而出现相关产业变相漂绿、染绿,而非「真绿」的前车之鉴之下,张署长的表态同样也算不上是高瞻远瞩了。
至于谈到减碳目标,张署长也说在国发会已制订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的路径图之后,各部会就要订出可达成目标。他并特别强调,其中有关电力及交通的减碳绩效,将成为台湾能否真正落实净零碳排的关键了。
检视张署长有关如何迎战、落实净零碳排的论述,其实蕴含了不少的潜台词与不确定性,有待予以进一步的明确化与完整化:
首先,就张署长表态未来会由环保署建立碳交易平台,并优先设定碳费标准,从排碳大户开始收费、进而建立碳交易机制。然而,张署长却未具体说出,到底何时才会成立此碳交易平台。也许是目前环保署尚未升格为环境部,相较于其他部会形同矮了一个层级,因此不便擅做决断。但即便如此,环保署总应该积极的向国发会,乃至于苏院长反映,提醒成立平台,启动碳交易机制的急迫性。
其次,关于碳费定价的高低,以及第一阶段排碳大户的涵盖范围,也都是刻不容缓却又不容回避的课题。以欧盟为例,原先只设定高碳排的水泥、电力、肥料、钢铁及铝等相关产业必须纳入揭露碳排放量的计算边界中。但是随着2023年启动碳边境调整机制时程的逼近,已进一步涵盖了化学、塑胶、氢和氨等相关产业。然而,在台湾却迄今未见到底那些产业的碳排放要优先纳入收费对象,是要照抄欧盟所设定的前列八大产业?还是要盘点针对台湾是否另有漏网之鱼的高碳排产业?而即使只是照抄欧盟的版本,但程序上至少也应该跟各相关产业团体进行咨商与协调,好让相关的业者可以知所因应。
再者,有关未来新成立的碳交易平台,是否会变调成为投机的工具,除了牵涉到平台未来到底要隶属于环保署、环境部、抑或是金管会、国发会的不测变数,即便是最后定位已明确化,但从推动净零碳排到启动碳定价、碳交易,再到设定碳费,以及碳税的高低,无一不牵动到跨部会的协调与整合,因此自然更不是位低言轻的环保署所可以一厢情愿的一锤定音了。
此外,张子敬所提及在国发会划定路径后,各部会就要订出可达成目标,虽然电力及交通的有效减碳是重中之重,但其他部会同样也不容置身事外,包括教育、文化领域,看似与减碳议题关联性不大,但同样也不容轻忽。然而,这些「边缘」部会即使不是相应不理,至少也未见有何对策与作为,如此的「净零漏洞」又岂容轻忽。
除了行政体系的各相关部会,都应各就职掌范围,加紧做好减碳的规划方案,环保署更是责无旁贷的要扮演好推动、整合的角色。但在现实的官僚体系中,环保署相对其他部会,确实是处于位低言轻的尴尬情境,缘此,期盼立法部门应该把今年5月初就已由行政院送审的「环境部组织法草案」,列为优先法案,尽速走完环保署组织改造的最后一哩路,不要重蹈先前「环境资源部组织法草案」曾经在2011年及2018年送审,却被立法院于2012年与2020年以届期不再审的内规予以撤销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