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加速落实环境资源部的组改 此其时矣
工商社论
面对欧盟等世界各国接连规划将推出碳边境税,以及全球已有130个国家表态要落实净零碳排的指标,全国工业总会于本月1日举办「我国迈向碳中和的策略与产业发展」论坛,会后工总并汇总提出对政府的五大期待,呼吁政府应尽速跟上国际脚步。政府主管官署环保署长张子敬,乃于4日出席立法院卫环委员会报告时,回应指出环保署已在规划将现行的「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予以检讨修正并更名为「气候变迁因应法」,纳入并尽速实施碳定价新制,以降低产品的碳含量,提升台湾的产业竞争力。
检视工业总会所匡列有关2050年实现净零减碳的建言,除了提出对政府的五大期待,更令人瞩目的,则为同时也在产业方面提出三项呼吁。包括提醒产业减碳应纳入循环经济的思维,以及应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推动低碳转型。而更务实的则是强调,今后产业营运要加重节能、储能以及智慧系统整合等绿色制造与设备的投资与推动。
相较于过往包括工总、商总等不同领域的同业公会组织,其所提出的年度报告或专题报告之建言内容,几乎千篇一律的只是聚焦于向政府主管单位提出,请求给予相关产业专案辅导、补助、奖励,或更直接了当的提供减税优惠的诉求。则此次工总有关迈向碳中和的建言,在循例对政府提出期待的同时,也向产业界以前瞻视野提出三项呼吁,不只是难能可贵,其实也彰显提出倡议者内心的焦虑。担心台湾在面对国际间正在加快有关落实净零碳排所出炉的包括课征碳边境税等相关新规范时,台湾的产业经营模式如果未能与时俱进的转型、调整,面对动辄得咎的国际新规范,恐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进而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致命的伤害。
除了提醒、呼吁产业本身必须自求多福之外,工总对政府部门提出的五大期待,自然更是重中之重。包括希望政府要提出明确的绿色成长战略与对应资源,应健全政策法规,尽速建立碳定价与碳排放交易机制,强化跨产业别的整体辅导措施,以及重新检讨国家能源政策。
检视这五大建言的内容,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既非单一部会的职责所可以涵盖,同时在政策法规的周延性和可行性上也必须与时俱进的调整修订。而环保署长张子敬所回应的正在规划将现行的「温管法」,予以更名修订为「气候变迁因应法」,可算是做出了令人期待的初步回应。但正如工总所说,政府除了应尽速提出2050净零排放的路径图,以因应国际的趋势与要求之外,同时行政院也应提高「行政院能源及减碳办公室」的层级,以指挥、协调中央主管机关与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研议及检讨温室气体减量与气候变迁调适分工与整合相关事宜。
分析工总之所以建议提高「减碳办公室」层级,其实恰恰反射出产业界长期以来对于政府体系组织庞杂,往往政出多门却各自为政,严重缺乏跨部会间分工整合的病灶。然而,如果因而寄望属于行政院院本部业务单位的「减碳办公室」,能够凌驾经济部、农委会、环保署等中央级部会,扮演指挥、协调的角色,其实并不符合行政体系讲究、尊重组织层级行政伦理的惯习。
比较可行的方案,应是尽速将目前的环保署,透过修法予以升格为环境资源部,将目前分属内政部的国家公园管理处,属于经济部的水利署及水保局,以及农委会属下的林务局统整到新的环境资源部。这其实是早在20年前政府启动组织再造方案时就已定调的改革方案,以收资源整合、事权统一之综效,并在民国99年修正的行政院组织法中,将环资部列为与其他部会同级的新部会。但却因为包括内政部、经济部、农委会等相关部会的消极抵制,以致整体的政府组织再造方案延宕至今,在行政院官网的组织图中,包括内政部、经济部、农委会及环保署都被注明为「尚未组改」的状态。
政府组织再造的本意是在精减组织、提升行政效能。然而从民国76年最初的倡议、修法迄今已逾30年,组改大业仍未能完成。于今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挑战,行政当局如能因势利导,一方面以全新的「气候变迁因应法」取代「温管法」,另方面完成「环保署」改制为「环境资源部」的组改大业,可谓「毕其功于一役」。诚不知蔡总统及苏揆是否有此识见及量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