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净零碳排是痛的领悟 政府应以中小企为念

政府应确保企业不论大小都可以用合理成本获得足够绿电,同时建立可接轨国际的碳权交易机制。图/本报资料照片

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COP28)于11月30日在杜拜登场,为期两周。由于巴黎协定提出「应在2023年进行第一次全球盘点」,也就是说本次会议将交出应对气候危机的首张成绩单。在净零碳排已无回头路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势将经历一场剧痛变革,对于弱国与中小企业而言,更可能面临救亡图存的重大挑战。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1)提出的巴黎协定于2015年12月12日获全球197国通过,并于2016年11月4日生效,成为具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共有194个缔约方(193国及欧盟),引领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巴黎协定的重点是让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超过摄氏2度,并朝不超过摄氏1.5度的目标努力。在此目标下,缔约方应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峰值。推算全球最慢要在2025年前达成,并要于2030年减少43%(以2019年为基准)。

为了达成巴黎协定的目标,各缔约方积极采取相关作为。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欧盟2021年提出的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以确保欧洲制造商与输入产品制造商所支付的碳价相等,该碳税制度已于今年10月开始试行。

净零碳排攸关环境永续和人类生存,理当是全球努力方向,但各经济体在达到此一目标过程中采取的政策,除了可能涉及政治角力,更不免形成全球财富重新分配,激化M型现象,让大国恒大、小国则更加弱势。

本次COP28重点包括快速转型清洁能源、逐步汰除化石燃料、富国向穷国提供气候行动资金。但会议未登场即已处处角力:欧盟要增加再生能源和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美国力推终止新的燃煤发电许可,对化石燃料立场却不明确。

小岛国家联盟(AOSIS)的39个成员持续推动气候灾损重建基金;中国主张美国等富国应贡献更多资金协助开发中国家;美国同意为气候灾损国提供新基金,但强调富国没有必须出资的责任,且反指中国应加快减碳速度。

COP28最终会达成什么结论难以预料,可以确定的是,各国已在推行的各种减碳措施有如驶出月台的列车,不会停下来,更不可能回头。但如前所述,诸如欧盟的CBAM,就像是一把双面刃,结局或许是让贫穷国更加边缘化。

以莫三比克为例,铝业是其战略性资产,也是该国规模最大的产业,全年铝产量57万吨,其中逾9成外销,且大部分出口至欧洲,自2026年起,莫三比克生产铝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都须缴交碳关税。在莫三比克出口总额中,有近20%产品被列在CBAM的范畴中,其中大部分是铝。根据非洲气候基金会和伦敦经济学院提出的经济模型,也显示莫三比克可能是受CBAM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国工资将因此下降0.12%。

台湾的情况固然和莫三比克不同,但CBAM的影响仍不容小觑,除了CBAM已匡列的水泥、钢铁、铝、肥料、有机化学品、塑胶、电力、氢气和氨等商品位列海啸第一排,未来CBAM涵盖的产品范畴也必定会再扩大。

在碳费、碳税成为主流的市场趋势下,台湾将面临三难:首先是在这场重新制定游戏规则的赛局中,台湾没有发语权,仅能跟随、遵守;二是地小人稠的环境下,台湾能自产的绿电有限;三是外销导向的厂商成本势必增加。

除了台湾和其它经济体相比,可能因碳权而陷于不利境地,更值得深思的是,本土企业是否因此加速两极化发展。观诸买碳权、自产绿电创造碳权或是透过并购扩展低碳商品,资源明显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只能一筹莫展。

再就减少碳足迹来说,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即是供应链在地化,即短链。这样的做法在内需导向的市场较可行,台湾这类卖商品给全世界的经济体则窒碍难行;就算赴海外设厂、并购,同样只适用于大型企业,帮不了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台湾的根本,政府绝对不能放任其自生自灭。但依据政府目前端出的净零路线图,包括分阶段要求企业揭露温室气体盘查及确信资讯,以及可能上路的碳费,无一不是在加重中小企业经营成本,却不见有效的协助之道。

净零减碳是全球不可逆的方向,台湾难以自外,但在此同时,政府首要之务除了拟定所谓路径、蓝图,更重要的是确保企业不论大小都可以用合理成本获得足够的绿电,同时建立可接轨国际的碳权交易机制。

COP28集结全球目光,显示减碳已成各国政府最重要的成绩单。对于减碳,希望政府抱持务实的态度,准备好相关配套措施,再带领厂商前行;不要急就章想力拚成为先行者,最后反倒成为企业的送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