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税制改革千头万绪 财政部须提纲挈领
财政为庶政之母,相关税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首要之务是提纲挈领,依急迫性和重要性拟定节奏,勿因压力自乱脚步,但也绝不能以拖待变,只求守成。图/本报资料照片
520后新内阁人事已就定位,现任财政部长庄翠云留任,财政部接下来要面临的政策新挑战不少。财政为庶政之母,相关税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首要之务是提纲挈领,依急迫性和重要性拟定节奏,勿因压力自乱脚步,但也绝不能以拖待变,只求守成。
综观目前相关税务政策,可依时程的急迫性分为短、中、长程三块。迫在眼前须处理的,包括年底将届期的当冲降税减半措施是否延长、产创条例10-1投资抵减要不要延续,以及金融营业税拨入金融业特别准备金条款落日后,金融营业税率应不应检讨调降。
相关政策多数是配合其它主管机关,例如金管会和经济部,先前两部会也都已表态希望延长,在新人事就定位后,相关法案的跨部会讨论和拟定已是财政部无可回避的问题,加以这三法都有处理时效、也就是落日条款的时间限制,财政部最晚下半年势必要给出说法。
以当冲降税和产创10-1抵减而言,属于「租税鼓励」性质,其中当冲降税已两度延长,2017年上路时原订实施一年,之后修法延长三年八个月至2021年底,2021年再度延长至2024年底;产创条例10-1则是已施行十年,今年底将首度落日。
这两案对财政部来说,是否再修法续延的关键都不在于执行面而是公平性,即财政部先前一再强调鼓励性质的租税措施不宜「常态化」,以免反而失去应有诱因。但相关政策是否已达效果、什么是合理施行期限,加上来自产业的压力,都让财政部很难主动喊停。
金融营业税调降合情合理,然而现行台湾金融营业税的税率分四种,「银行、保险本业销售额」、「金融业非专属本业销售额」税率皆适用5%;银行、保险本业外之其他专属本业适用2%,保险业再保费收入税率则为1%,未来相关项目调整及总税率降幅,财政部都必须再慎审思考。
中程的部分,则有最低税负制和碳税,主要是相关税制都有接轨国际的压力,就算眼前不马上做,未来总有一天必须得面对。其中最低税负制影响台湾实质有效课税权,国内企业最低税负制应从现行12%提高到和全球相同的15%才合理。
碳税方面,目前环境部已着手研拟碳费,但面对欧盟等推动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随之而来的即是厂商成本增加压力,台湾独步全球的碳费能否获国际认同更难以确定。且碳税和现行货物税可能部分重叠,财政部应重新检视相关税制,进而以碳税取代碳税。
最后则是长期的税制检讨,包括财政划分法、公共债务法和预算分配法等。是攸关政府财政根基的百年大业,且中央和地方财源分配自古以来即是难解之题,财政部没有轻率的空间,必须审慎擘画,但也不能总是把问题推回给地方政府达成共识,否则无异是缘木求鱼。
财政收支划分法修正已喊了25年仍原地踏步。综观财政部目前喊出的六大修法原则:提升财政自主、划一分配基础、调剂财政盈虚、保障既有财源、精进分配机制及地方财源不减,更是仅停滞在空泛的口号,欠缺实际计算公式和具体做法。
财划法除了涉及中央和地方的抢钱作战,包括中央与地方税收比重究竟应是7比3或6比4较合理,进一步会牵动国税和地方税分配方式或存废与否。以印花税和娱乐税而言,主张废除的声浪不绝于耳,财政部拒绝的理由则永远是这两项税目是地方重要财源。
除了中央、地方如何分配税收,地方政府间的水平分配更是学问,也是财政部不应以「地方共识」作为延迟修法最重要的理由,因为在各地都希望财源只多不减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存在所谓共识。财政部身为主管机关,订出分配公式和原则是职责所在,不且推诿。
税制攸关国家财政健全度和产业竞争力,财源分配也影响各地公共建设和社福能量,都是不容小觑的问题。特别是全球近年也掀起税改风潮,对于小自企业、大至国家政经的影响力都不容忽视,财政部税制改革除了慎审,更要未雨绸缪、制敌机先,用更高的思维、走在更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