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强化青年人理财观与风险意识
疫情肆虐下的台股表现亮眼,指数水位与成交量屡创新高,在此同时,台湾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显示,疫情发生这一年来,20到30岁年轻族群在台股开户人数大幅成长,突破了120万人,为新开户的主力。积极理财的年轻人碰上持续上冲的多头行情,产生了许多一夜致富的传奇故事,网路广为流传,但投资过程中不见风险为何物,也是这个世代青年的共同经历,如不审慎面对,恐怕将成为日后金融市场稳健发展的隐忧。
这是一个「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时代。尤其年轻人,更需要积极的理财态度,因为起薪并不高,还要面临高不可攀的房价,以及不到1%的存款利率,日子过得很辛苦,如何透过理财手段,让自己在本业的薪津之外为财富增值,已非选修课而是必修的学分。在过去一年,适时投入股市投资的青年们来说,台股恰如其分地满足了他们的理财需求,自然吸引更多年轻人对参与证券市场的兴趣。
政府对于青年朋友以股市为投资的工具,显然是乐观其成的。2020年台湾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交易制度调整,就是10月间开放的盘中零股交易,这项措施推出的最重要目的,即是提供年轻的小资族,有更多参与资本市场商品投资的机会,即使数百元、几千元的小金额,一样可以成为台积电、大立光的股东成员,不会因为财力不雄厚,而将投资的标的局限在鸡蛋水饺股。也因台股的好表现,让这群初生之犊尝了不少甜头,虽然他们大部分未受过专业的投资训练,却对「医大生靠20张台积电年赚数百万」这类故事怀抱憧憬,加上政策也偏好做多,广开方便之门,各项有利的条件汇聚,于是成就了这幅皆大欢喜的景象。
必须说的是,新进场「股市小白」是一群好运气的幸运儿,但这仅是截至目前为止的结果而已,顺风顺水并非市场常态,美国新总统上任后的财经新政、反复发作的新冠疫情如何演化等,都是新变数,台股在此情况下,要持盈保泰维持在高点不坠,已颇显费力,何况持续向上冲高。
金管会主委黄天牧近期持续在各场合提出呼吁,建议刚进入股市的年轻人要增加金融知识,各周边单位也要扩大推广金融教育,显然观察到此现象必须提高警觉。我们认同黄主委强化年轻世代正确理财观的用心良苦,也提供以下的意见作为施政的参考:
首先,既然理财已是年轻人不得不修的学分课,提供正确且合适的理财观念,应该列为第一要务。举例来说,年轻人之所以积极理财,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对未来生活不确定的忧心,尤其国人平均余命愈来愈长,但退休规划的时间始终未提前,据统计,多数国人要拖到45岁以后,才认真进行退休的安排。要扭正这种观念,政府应利用年轻人熟悉的各式网路载具,鼓吹年轻时就要为退休做准备,并可透过参与如基富通平台的退休投资专案,以及定时定额投资的方式,趁早进行退休的规划。
其次,政府对于那些金融商品适合年轻投资人参与,要有指导性,具体的说,推荐理财商品不能只正向表列,也要告诉理财小白们,投资新手最好避开那一类型的商品。例如,让每日股市成交量快速放大的当冲交易,由于交易节奏快,是许多年轻人乐于交易的商品类型之一,但对大多数的青年朋友而言,这并不是合适的入手商品,一方面当冲需要更多的投资技巧,二来买卖此商品必须于盘中专注市场变化,专业人士才容易从中获利,三则商品本身具有的浓厚投机色彩,综合各方面来看,此商品虽然火热,受到不少希望快速致富投资人的青睐,但未必适合年轻朋友们过度的投入。
第三,投资风险必须自我承担的体认,是开放更多金融商品发行的基本条件。台湾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金融商品纠纷演变而成的社会事件,例如以年轻人为主要发行对象的现金卡,曾让父母亲们受不了银行催偿债务而走上街头;预测未来的人民币价位走向的TRF(目标可赎回远期契约)交易,在汇率方向反转后同样纠纷频传,投资人找上金管会要求出面善后。
坦言之,风险与报酬并存且同方向变化,是所有金融商品的共有特色,但国人对于风险的承受力明显较低,也缺乏买卖合法金融商品风险要自负的体认,因此国外可常态性销售的金融商品,在主管机关、金融机构都有顾虑下,未必可引入台湾社会,久而久之,本地市场的产品丰富度不足,对资金的吸引力自然下降,长期而言,这也是造成资金长现净流出的原因之一。
然而,疫情改变了金融商品交易的模式,许多台湾尚未能公开交易,早已是网路世代熟悉的理财工具,加上报酬相当诱人,交易规模还在持续扩大,最有名的例子,就是2020全年涨幅高达295%的比特币。这类未必合法却实际存在的交易行为,广受年轻投资人欢迎,但提供交易的机构和场所均不受政府管辖,一旦出现纠纷更难处理,这也是监理机构须要主动面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