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论坛/原乡自主造就「全台最感动人的博物馆」

奇美部落靠秀姑峦溪,有群山和悠悠云朵的陪衬景致宜人。(图/吴明季提供)

作者方克舟

得知花莲传来的消息,听闻乡长如何对待部落,远在台北工作族人哭了。他拿出已经不在的母亲当年为了奇美文物馆工作时被记录的照片,想念母亲,更担心他母亲当年及部落族人多年来的努力都化成灰……

花莲奇美部落,当年嫁作阿美族媳妇而从此投身部落营造工作的 Falahan(吴明季)更不甘地留言:「十年了!恍如一场梦!我人生最好的十年青春都付出在这里!」

新任乡长突发命令要部落撤出人事文物,族人错愕

「族人错愕的,不仅是因为乡长此举不符事实、违反国家现行规定,更担忧奇美部落耕耘多年的部落营造将毁于一旦!」

奇美部落族人的担忧,都是来自于今年(2015)4 月 1 日一个突发事件

当日,花莲县瑞穗乡新任乡长陈进光无预警地告知奇美文物馆驻馆员 Kacaw(谢玉忠),叫他不用再来上班了。根据陈乡长的理由,Kacaw 是因为身兼「奇美文化工作室」的负责人,等同在外兼职,并批评他「不好、不负责任」,因此要求他离职,表示会由公所再另行指派部落族人担任驻馆员,同时要求目前奇美部落文化发展协会(下称「协会」)放置在文物馆里的文物馆藏都撤出去,限期一周。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就好像 4 月 1 日的愚人节恶作剧,让耕耘奇美部落营造多年的族人都非常错愕!族人错愕的,不仅是因为乡长此举不符事实、违反国家现行规定,更担忧奇美部落耕耘多年的部落营造将毁于一旦!

你可能会想,Kacaw 一个人的工作权,又如何与奇美部落 10 年的营造成果有关?

这是因为 Kacaw 是由协会所推派出来的驻馆员,背后代表的是多年来,奇美部落整体营造的努力与规划

▲奇美文物馆正面。(图/吴明季提供)

为永续在地产业,奇美 10 年前开始部落营造

「为了救部落,创造部落得以自主的产业,…… 部落居民在 10 年前回到奇美部落,开始着手以累积部落阿美族文化为基础的部落整体营造。」

80 年代都还住在茅草屋、1986 年才有第一条联外公路(瑞港公路)…… 直至 1992 年才开始有电话的奇美部落,一直是台湾东部最偏僻、最晚开发的部落,无论是祭典或其他文化面向,都保留了最质朴的样貌。

也因为近代才与外界接触,奇美部落的年轻人不谙世事,10 几年前曾发生年轻人集体遭诈骗集团骗光积蓄,整个男子年龄阶级都连带遭骗而不敢回乡的憾事。为了救部落,创造部落得以自主的产业,包含 Falahan 在内的部落居民在 10 年前回到奇美部落,开始着手以累积部落阿美族文化为基础的部落整体营造。

「我们部落营造的基础,就在阿美族的男子年龄阶级。」Falahan 说。

自 2005 年决定部落营造后,族人就历经无数次的讨论、开会、规划,最后终于达成共识,决定动员部落男子年龄阶级,让年轻人轮流返乡跟耆老学习传统文化。族人牺牲每个人的时间与金钱,为部落传承奉献,为的就是能在现代的脉络中汲取古老智慧,并从中精炼、创新,摆脱原住民族部落在台湾不断被边缘化、被政治经济宰制的命运,为部落闯出一条稳健的新出路。

而隔年 8 月 10 日 Ilisin(俗译丰年祭)前一天落成、年轻人跟着老人遵循古法,花了无数个太阳与月亮搭建而成的阿美族传统茅草屋,更是部落营造的一个里程碑。

▲(图/吴明季提供)

部落营造整体规划,文物馆纳入重要环节

「奇美文物馆…… 所以『优于』其他馆舍,不在于外在的形式上,而是在内在的本质上。」

茅草屋的动员,是部落重新凝聚年龄阶级向心力的开始。待到屋舍落成后,部落干部开始讨论着部落营造的下一步,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正好位于茅草屋一旁,馆内仍空无一物的奇美文物馆。

族人认为这样的蚊子馆空着实在太可惜,于是在未有任何官方经费支援下,开始挨家挨户搜集老相片、古文物,主动到台北、台东的大博物馆去观摩、上课与学习,为奇美文物馆的活化做准备。也幸好是他们在 2007 上半年就已经展开文物搜集、抢救,让无数件珍贵古文物幸免于当年夏天肆虐各家户的强烈台风圣帕。

说来也很巧,当时全台湾的舆论都在热烈检讨国内的蚊子馆,而在全国有 20 多处文物馆的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下称「原民会」)压力更是大!

在这样的氛围下,原民会对当时尚未开馆的奇美文物馆的经营策略也更积极。经咨询国内研究原住民族文物极富盛名的李莎莉老师(现任北投文物馆馆长)后,决定在 2008 年与早已着手部落营造与文物保存的部落族人合作,编列专案预算,委托协会管理奇美文物馆。而 Kacaw 就是在该年由部落族人推派出来,担任文物馆的驻馆规划员。

同年协会成立,原先 Kacaw 等族人为了申请经费、维护古文物的工作室也同时申请废止,这也是为何奇美部落族人不解陈乡长宣称 Kacaw 兼任工作室负责人。历年来,奇美文物馆每年均获得特优评鉴,而 Kacaw 更是获优良评鉴,不知何谓「不好、不负责」。

让奇美文物馆如此获得推崇的原因,就在于部落共同经营文物馆时所采用的最先进概念 ── 生态博物馆!

诚如国立台湾博物馆研究组李子宁组长所说:

「奇美文物馆不只是 28 座原住民地方文化馆中少数能够每年都能维持『特优』评级的馆舍,同时它所以『优于』其他馆舍,不在于外在的形式上,而是在内在的本质上。」

「透过部落居民集体的努力,奇美文物馆达到了一个其他馆舍,在目前及可预见的未来,都仍难以望其项背的境界:部落的生态博物馆!」

那么,揪竟什么是「生态博物馆」呢?

▲原本在都市的青年回到部落学习传统文化,奇美文物馆的建立能说是文化传承的活例。(图/吴明季提供)

最感动人博物馆!奇美成为台湾生态博物馆典范

「部落耆老先进文物馆参观回娘家」的古文物后,有位 86 岁的老阿嬷 Adol 见到展示的阿美陶瓮,悠然说出一则另众人震惊的故事……」

根据 Newcastle 大学博物馆学博士 Peter Davis,同时也是 〈Ecomuseums: A Sense of Place〉 一书作者的定义,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是基于在地认同,着重地方参与,为在地社群或部落的福祉与发展而生的博物馆型态;相较于传统的博物馆,一座生态博物馆更在乎地方文化传承的整体呈现。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自 1971 年发于法国后,全世界至今已有 300 余座,多数在欧洲,而南韩、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也积极发展生态博物馆中。

而在台湾,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恰好与部落族人对奇美文物馆的愿景不谋而合!

「整个奇美就是一个博物馆!」基于这样的坚持,包含 Kacaw 在内的族人在规划或导览文物馆时,总希望能与部落的生活有深刻的结合,甚至要能带动部落集体发展,不让博物馆内的文化成为「死的文化」。

「这样(死)的博物馆已经太多!」「我们希望文物馆能跟部落深刻结合,带动部落集体发展,这样才对部落族人有利。」

最让我感动的例子,是 2009 那年奇美部落与台湾博物馆合作,在奇美文物馆举办了一场「奇美文物回奇美」特展,将真实的文物带回部落展出,在当时可说是台湾博物界的创举。

就在开展前,部落特别请部落耆老先进文物馆参观「回娘家」的古文物后,有位 86 岁的老阿嬷 Adol 见到展示的阿美陶瓮(atomo),却忽然说出一则另众人震惊的故事:

「以前奇美部落丰年祭的时候,会有两个 kakita’an(部落族长)家的妇女头顶这样的陶瓮,里面装酒,绕丰年祭会场一周。意思是:今天我们丰年祭要喝的酒就是这两瓮,喝完就没有了。」

惊讶于阿嬷的回忆,族人决定在隔年(2010)恢复这项失传已久的仪式,就这么请 kakita’an 家的两位妇女头顶着装酒的陶瓮,绕祭场一周,接着由 Kiwit 及 Pacidal 两个大氏族先后用肉及酒祭拜,迎接各自的祖灵 ── 没有文物馆,阿嬷很可能再也想不起这个仪式,奇美部落也从此忘了这个回忆。像这样耆老借由文物馆的馆藏而回忆并恢复的仪式,最少有 5 次!

除此之外,我想起先前到访奇美文物馆,馆内的每件器皿、每张照片,就成了驻馆规划员 Kacaw 大哥最好的教材,和我们分享奇美部落的现况 ── 因为奇美文物馆里的每个馆藏、每则故事都是活的,是与此文物馆一起呼吸的部落正在发生的事:「你看这张照片,Ilisin 的时候,年龄阶级的男生就要这样把东西都吃完,有时候都吃到要吐了!」「这个东西是抓虾的,等一下我们就会带你们去河边做!」

在部落与驻馆规划员的努力下,奇美文物馆连续数年获得特优评鉴,更于 2011 年被文建会选为全台湾「最感动人的博物馆」!

▲传统屋内部。(图/吴明季提供)

十年耕耘不容抹煞,部落坚持自主共管

「与部落共管也已经是未来的潮流趋势,族人希望各界能看见趋势,开部落共管风气之先,…… 和奇美部落共同持续试验生态博物馆能为部落带来的可能性。」

这也是为何族人对于新任乡长上任后,立即强行撤换奇美文物馆的优良评鉴驻馆员,并要协会在一周内撤出其所有展品,感到非常愤怒与不解。

针对陈乡长的作为,部落的公开回应如下:

一、乡公所无故裁撤驻馆员,违反国家法律

如上述,族人在 2008 年成立协会,与原民会合作奇美文物馆专案经营时,就已经申请工作室的废止,并没有 Kacaw 身兼工作室负责人的问题,而根据小编查询政府公开资讯,Kacaw(谢玉忠)作为负责人的奇美文化工作室也的确在 2015 年 4 月 1 日前核准停业。乡公所于 4 月 1 日辞退 Kacaw,还立即要求 Kacaw 不准进文物馆工作,是霸道无理的。

就算瑞穗乡公所要解聘 Kacaw,也要依照行政程序跑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文化园区管理局(原民会委托承办奇美文物馆业务之单位,下称「文化园区」)的相关流程,并应依《劳动基准法》于一个月前告知当事人,并支付资遣费。但瑞穗乡公所完全没有依照这些行政和法律程序,是严重违反现行国家相关行政和法律的规定,公所违法行为也已受到文化园区发函纠正。政府单位知法犯法,更是可恶。

二、驻馆员代表族人十年努力,部落集体权不容矮化

过去两周部落族人试图与乡长沟通,却屡遭乡长斥责「藐视公权力」,还限期一周要求协会将奇美文物馆内的文物全部移走。当族人说明工作室早已办理停业登记,乡长才改口说辞退 Kacaw 是他「个人的意志」,他就是不要用这个人,并认为文物馆产权是乡公所,乡长有人事任用权,还污辱 Kacaw 为「最差劲的馆员」。

事实上,乡公所之所以持有奇美文物馆的资金,是来自于当年原民会的专案经费,为的就是支持奇美部落经营文物馆,于是才将经费透过文化园区拨给乡公所,再由乡公所支持奇美文物馆;所以文物馆的成立是原民会拨款支持,而馆藏则是部落族人花了 10 年时间,耗人力、物力搜集而来,连文物馆前的草皮、路灯等设备,都是协会向东部海岸国家风景区管理处(下称「东管处」)、原民会以及水保局花莲分局争取经费增建,并动员部落族人动手盖起来。

「瑞穗乡公所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任何付出(包含经费与人力),所以产权都是属于奇美部落文化发展协会!」「乡公所先前的长官都知道这个脉络,没想到这个乡长竟然不知道这个缘由。」

也因此部落说,「今天谢员(Kacaw)是代表整个部落推出来放在这个位置的人,是代表奇美部落集体的意志,代表十年来协调、整合、默默付出的部落居民的精神,扮演传统部落组织和政府行政机关的沟通、协调、转换的角色。」

「我们争的是部落集体权!」族人强调,虽然乡长试图将此事件矮化为个人人事事务,但 Kacaw 自始就是部落推派出来,文物馆也是部落整体营造的一环,乡公所辞退 Kacaw,就是针对部落集体的不尊重与污蔑。

三、回归专业,坚持部落共管机制

「我们要的是部落自主权、部落集体权,这点绝不妥协。」在 4 月 14 日晚间奇美部落会议中,族人决议奇美文物馆应由部落共管,自主经营。

族人也在声明中提到,目前奇美部落已经和东管处以伙伴关系进行诸多合作,未来也将进一步规划和洽谈长期共管计划,因此他们呼吁原民会与文化园区更应该借由这次事件,以更大的格局与视野,透过专案方式让奇美文物馆附属于某大博物馆底下,让部落族人在专业的协助下,能持续共管经营符合部落整体营造愿景的生态博物馆实验。

「连专家都说,奇美部落是部落生态博物馆的典范,」「与部落共管也已经是未来的潮流和趋势!」族人说,希望各界能看见趋势,开部落共管风气之先,轰轰烈烈地和奇美部落共同持续试验生态博物馆能为部落带来的可能性。

危机即转机,台湾应思考在地营造的未来与正确方向

「公部门做在地营造,又真的能比得上日日暮暮作息于当地,希望下一代能返乡长久生活、耕耘、传承的在地族人对自己部落的长久规划吗?」

「从无到有,奇美部落辛苦经营文物馆 10 年,如今陈乡长一句话就要我们把东西全搬出去,想让文物馆变蚊子馆?」Falahan 说,这次事情让部落很挫折,人心惶惶,但作为一位耕耘奇美部落营造 10 年的阿美族媳妇,她回想起过去多年打造的部落营造成果,加上 2013 年部落族人共同集资成立的文化泛舟获得各界广大正面回响,「我们已经有那么多基础,千万不要被打败!」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跳出来,主动分担工作。」「透过这个机会,奇美部落也第一次学习为了维护自己的自主而勇敢说不!」

这次奇美文物馆事件,的确让我们看见部落经营与地方公部门合作在制度上的潜在问题。

想想看,一个部落为了下一代的将来而辛苦耕耘 10 年,出人出力,到处募资寻求单位合作赞助,好不容易才把一个饱受批评的蚊子馆变成部落产业到文化传承都不可或缺,且年年得奖,甚至被选为是「全台湾最感动人的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的典范」,却只因为地方首长的改朝换代就化成灰,馆藏被迫移出,耕耘多年的驻馆规划员被迫离职(而且是在不合法的程序下)……

台湾社区营造兴起于 1990 年代,在中央政府的倡导与资源挹注下,社区营造常成为政治人物绑桩的白手套,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这样的体制是否真的是对台湾长期在地经营良善,还是只是变相「鼓励」在地居民消极处理在地营造,反正产权什么的都归政府所有,政权一更迭、首长一不高兴,就可以全部收回去?

而让公部门做在地营造,又真的能比得上日日暮暮作息于当地,希望下一代能返乡长久生活、耕耘、传承的在地族人对自己部落的长久规划吗?公部门不了解部落脉络与愿景,却又掌握资源与主导权,更是违反目前倡导部落自治的趋势!

危机就是转机,真心期待奇美文物馆的事件,能让我们一起更认真思考台湾在地经营的方向。

短期来说,一些有长远规划的部落营造、建设,实应由中央主管机关(如原民会)直接以专案基金的方式,拨款给部落或相关组织;但此举仍有政府透过主管机关操控部落政治的政治风险。长远来看,我们还是支持部落自治或原住民族自治,让部落发展能符合在地脉络、族群依归。

也希望大家都能支持奇美部落的决议,回归专业,坚持部落共管,帮族人一起挺过难关!

●作者方克舟,MATA TAIWAN编辑,刊物网站「MATA TAIWAN」,《MATA TAIWAN》希望能成为世界人类的眼睛,让全世界都能一窥台湾南岛文化的美;让台湾和世界南岛民族一脉相承的血缘更凝聚;让我们都能从台湾拥抱全世界的网站。本文已获授权使用。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

▼部落文化行程之一:文化泛舟。(图/吴明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