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山楼成为会说话的历史

陈碧涵

你知道离你最近的中山楼不在阳明山而是在你的钱包吗?新台币100元的背面就是中山楼的身影;然而这乘载着台湾民主演进历程的中山楼,又存在多少人的记忆之中呢?

「中山楼」位于美丽的阳明山国家公园内,依山而起,依势而建,气势雄伟,浑然天成,显现了国家殿堂的尊荣,是我们的国家地标。「中山楼」曾是国民大会专属议场、历任元首接待各国贵宾或举办国宴的场所,见证了我国宪政发展及近代史事的重要场域,深具历史意义,是非常珍贵的文化资产。然而随着国民大会的解散,中山楼也走入历史、褪去风华,成为一座静悄悄的老旧建物

地质的沉积尚会留下岩层 历史的陈迹不该只剩下价格

今年年初,笔者前往中山楼访察,横在眼前的建物长年饱受硫磺的侵蚀,防水层的龟裂、多处馆舍严重漏水;此情此景有如历经沧桑的老人,独自伫立在风雨中默默地衰颓老去,让人感到十分震慑与痛心。

中山楼因身处群山怀抱、隐密、庄严而神秘,散发出只可远观无法亵玩的气质,因而参观人数稀少。场域内所收藏之珍贵动产(黄君璧、季康等大师书画作品)、自然资源(天然硫磺泉、火山地景、动植物)与建筑艺术(世界独一无二「硫磺口」建物、视觉听觉无死角大会堂天圆地方的风水思考),均让外界无从近用。

笔者多次质询教育部、文化部等相关部会,要求修复与活化这座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山楼!并提案请观光规划串联故宫、钱穆故居、士林官邸林语堂纪念馆、华冈美军眷区草山行馆、阳明书屋及中山楼等景点,打造一条「文化大道」的观光路线,希冀能够让中山楼的活化内容更为具体而有深度。

这样的呼吁,在相关单位近一年的研析作业后,于12月25日正式由台湾图书馆提出11项中山楼活化策略:包含古迹动产的维护、文创产品的开发、教育场域的运用、交通路线的引入、温泉区域评估等项目。

但检视这些活化策略后,让人感到十分忧心,鼓励学校办理校外教学、毕业典礼、串联阳明山周边相关活动(花季、海芋季)似乎都不是「深化」中山楼本身历史意义的途径,相反的,将让中山楼沦为各类活动的「协办单位」,与以中山楼为主体的文化观光概念背道而驰。此外温泉开发的评估、在国宴厅设置轻食餐厅,这类型建构在中山楼历史发展外的业务,似乎只会让中山楼「内」成为「包裹着古迹外皮」的温泉会馆、展品卖场抑或是景观餐厅。中山楼的活化首重「保存」与「传承」,「使用」并不等于「活化」,「曲解性」的使用,只会让中山楼产生了「价格」却失去了原来在历史与文化上的「价值」。

再者,若缺乏「全面思考」,只会让中山楼「外」的活化依旧如堵塞的血脉;目前山仔后区域缺乏整体性规划,狭窄而经常堵塞的交通动线,以及人车集合与接驳区域的缺乏,这些紊乱的景致,似乎都难以让观光客「安心上路、满载而归」。在这份活化策略报告书中,对于中山楼与其他周边的人、地、物、产、景故事的连结与想像都只是点到为止,力道薄弱,也可预见未来的发展性将十分有限。

笔者肯定各部会的努力之余,更期许相关单位应该跳脱窠臼,以新意破格的思维去规划中山楼的活化与未来。当韩国在首尔地区封路重建、复原百年皇城;当土耳其在伊斯坦堡积极修复圣索菲亚大教堂,台湾又该如何活化中山楼?透过民国的想像、文化的传扬、两岸历史脐带的相系、民主精神的传递、追梦与筑梦的向往,重塑中山楼成为会呼吸的记忆与人文资产!

「文化大道」不该只是一条公车行驶的道路,她应是一条能让人发思古幽情的文化巡礼之路,让这条文化大道成为每个人一生中必游的渴望旅程;让我们与山、与风、与雾、与文化、与历史、与中山楼;在旅程中聆听着说不完的故事,在建物中感受历史的絮语叨叨。中山楼要活化就让「她」成为会说话的历史吧!

作者陈碧涵,国民党不分区立法委员,国立台湾戏曲学院民俗技艺学系副教授兼教务长,国立台湾体育运动大学体育舞蹈系硕士班系主任。本文照片均由作者提供。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