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论坛/全联跟文青有什么关系?

▲谈到经典广告,就一定要提「迪麦口香糖」呈现的特殊影像风格,是许多6年级生的共同回忆。(图/翻摄自Youtube)

作者彭星凯

我常觉得广告是创意人最高端最困难的工作,广告的呈现与传达内容不仅代表当地文化与时代现况,更体现了该地区住民共同的经验背景。

全联前几天在网路上发表了「全联经济美学」系列形象广告,是我认为非常完美的作品。广告共十四篇,每篇在十五秒内完成,两天内就有破十万的点阅率,被网友疯传讨论。毕竟是讨论,反应当然褒贬不一,最常被质疑的是,到超市本身并非一种美的行为,广告企图将其与「追求美的族群」产生共鸣是否正确?(这也是此系列最值得探讨的一点)

过去台湾经济状况良好的时期,亦是现代、后现代主义创意广告并存的荣景。好比设计衣食无虞后才能考虑的东西,转换成广告,则是当企业赚钱的时候,才会将形象列为广告的第一诉求,而非单纯的促销。

分析广告可以简单切割成三个层次,首先是企业立场。民众的消费生态是哪家便宜往哪家去,对于这类型的业主来说,强调价格优势绝对是最大诉求,但关于「要便宜」,过去全联先生系列已做得很多,大众市场也已深刻了到全联很省钱印象。全联已是台湾量贩龙头,营业额不会因为一支广告而减少,只有可能增加,所以有空间代理商去玩创意,去尝试开发未开发的族群。

第二是广告代理商的自我实现与企图。我想所有的广告人都对台湾目前的环境是失望且无力的,百分之九十(甚至以上)的电视广告都是功能导向:破盘促销、服务展示、直白的讯息传达,毫无思辨空间。当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稳赚、愿意开放创意执行的业主时,代理商绝对会搬出所有过去受商业包袱无法应用的梗来提案。但全联广告却又不只是在玩梗,他们十分精准地抓到第三点:受众的接收模式。

会认为全联这次的广告成功,除了文青感经营得到位,全系列少于十五秒的设定,相当符合网路病毒影片的需求。我自己点网路影片,如果超出一分钟就会犹豫要不要看下去,但十五秒是非常容易「看看也无所谓」的长度(这也解决了文青不看电视的现实问题);分成多段执行,总和是三分多钟,反而传递了比三分钟的微电影更多讯息,也更容易让文案被记得,并且看到重点。

▼全联这次的广告行销成功,但仍无法创造另一波新的影像风格。(图/翻摄自Youtube)

文青虽然是「小众」,也不是一个「群体」,外人看都叫文青,但文青与文青彼此看不顺眼是蛮常见的事(甚至被叫文青我还会有莫名其妙被归类的不爽感)。即使我只被系列里某两三篇打中,但那些我没感觉的,其他受众可能会有感觉,多段执行是这广告最聪明的地方

全联的销售内容和其他卖场并无明显差异,就是民生必需品,不管有钱没钱,我们都得买油买米买洗碗精。说穿了,全联的目标顾客就是所有中产阶级以下的经济族群,方向设定为文青也就有了合理性。(高消费能力当然就是到c!ty’super或Jasons之类的了)

虽然年轻人普遍不再相信广告,但全联沟通的讯息非常务实,就是「省钱=离梦想更进一步」「省钱=让生存变成生活」,这些不需要「被相信」,只需要「被知道」。其中文案「我可以花八块钱买到,为什么要掏十块钱出来?」「来全联不会让你变时尚,但省下来的钱,能让你把自己变时尚」「知道一生需要去的二十个地方之后,我决定先去全联」,都一再地连结到系列的主Catch:在现实中追求理想,在理想中顾及现实。(这也让我想到中兴百货「到服装店培养气质,到书店展示服装」「服装是一种高明政治,政治就是一种高明的服装」等的名词对应技巧)

最后是成果。虽然我也看电视,但我是因为脸书被洗版才看了这次的广告,光是这点,广告就已达到目的。

我们愿意花一万多块买一台电风扇,是为了设计,但民生必需品不需要经过设计,只需要漂亮的价格(先不管近年开始被重视的食品安全问题),即使全联的消费空间本身并未做出生活风格,也一样从广告教育了广义的文青们:想生活得优雅,先从到全联省钱消费开始。

单就广告本身,我会说他们是披着后现代外皮现代主义广告,有多年前司迪麦、中兴百货等的视觉印象,内容却仍不脱全联的核心观念,并未引领出一套新的价值。但这并非负评,而是在现实环境里最正确的做法。无论如何,光是台湾能够再出现一系列值得被分析探讨的广告作品,就已经是极为难得又令人兴奋的事情了。

●作者彭星凯,平面设计师、作家,目前是空白地区workshop负责人。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

▼再来回顾一下司迪麦的经典广告吧!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删除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