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幽默「错」了吗? 为什么要把我骂臭头!

饶伟生

因为写了篇晚班林志玲品尝「淡定红茶」的文,我在网路上就被骂到翻过去,原想用轻松幽默的态度,跟大家交个朋友,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叫我心寒。我反问自己,为什么某些人就可以用戏剧化综艺化的方式去拍新闻专题,有的人可以用幽默的文字报导新闻,而我却不行呢?这其中到底出了甚么问题,令我辗转难眠,半夜睡不着觉。

我所谓的戏剧化、综艺化专题,主要指的是某些以旅游美食或是趣闻主题的新闻,这些新闻每条长约3到5分钟,正因为其主题较为软性,所以可用较幽默的方式呈现。由此反观,晚班林志玲首次现身不也是条软性新闻吗?难道她牵涉到国家大事,或是背后有着杀人犯火不可原谅事情,抑或是其牵扯到别人家的家务事,而不能轻松看待呢?

▲红茶二十元,好喝,但喝多会胖。(记者吴秉嵩/摄)

我想了又想,都想不出来我到底犯了哪一条!难道这种软性的主题,我也必须要写得硬梆梆吗?有人质疑,这是浪费新闻资源,但我又想反问,在我报导成大阿婆文具店熄灯号、踢爆文藻学院禁穿热裤的夸张规定、质疑新北消防车值勤不能开红灯的规定有缺失、为遭门票诈骗的卡卡粉丝权益和协寻失踪国中学生时,怎么反应就没这么热烈呢?

难道这就是媒体原罪吗?只要稍微脱离传统框架,就必须遭到挞伐?这样的话,我看不到未来在哪里......其实我每天都会看传统四大报、各家新闻台和网路媒体等等的内容,我发现有的人就是中规中矩,有的人却有独特作法,能让新闻变得更加生动,而吸引不少固定阅听众支持。这些人有的是以戏剧化风格取胜,有的是以生动旁白见长,有的则是用字遣词相当幽默,他们都是我学习的对象,当然这都只仅限于软性新闻上,若遇到需要严肃或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新闻,我都会细细琢磨文字,达到最中立的角度报导,为的就是避免引起争端

▲我睡不着觉,问自己十万个为什么。(记者饶伟生/摄)

如此反思下来,我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一件事情,但也对于部分人士指教,我欣然接受。

深夜时分,靠着台灯,我孤独坐在电脑前打下这段文字。大学广告毕业公关,转行干媒体,就算被人称为「记者」、「编辑」,我骨子里流的还是「广告人」的血液,这是我的特质,却被某些人视为「废材」,我感到非常痛心难过......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幽默才行,至少我是这样认为。谢谢指教!

作者饶伟生,花名阿饶,《ETtoday新闻云》社群编辑。因为被太多人骂,所以三更半夜发文忏悔,有意见欢迎留言讨论。本文言论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