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纸/我们为什么会想匿名谩骂?

文/问纸团队 张瑜

不确定从什么时候开始,台湾媒体除了在网路架设新闻平台供应新闻外,也增添了留言区,让看过新闻的网友抒发自己对新闻的想法,记得最初是新闻报导下方有许多情绪选项,要求阅听众点选,后来才渐渐发展成留言区。

新闻经常报导社会上的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趋向光谱上情形糟糕的一端,因而观看完新闻的阅听众总是被勾起愤怒,快速的在留言区抒发己见。其中不乏对政治新闻的不齿、对社会事件负面人性的不解加以谩骂、对公众人物行为的不满、或是对公共政策的不屑。仿佛这样做,我们除了表示愤怒外,还能连带给那些新闻中的人事物一个警醒似的。

而身为网路使用者的一员,或多或少的都经网路上的新闻言论观点带着跑。以此次艺人杨又颖自杀事件来看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个新闻标题写着:

「杨又颖自杀王尚智:《大学生了没》扭曲价值」(自由时报娱乐版,20150422)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地狱』 杨又颖遗书诉不知可相信谁」(联合报娱乐版,20150423)

「网路霸凌害轻生杨又颖生前对话曝光」(苹果日报社会版,20150423)

阻止不了杨又颖...哥哥:家人事前已收起气体钢瓶」(东森新闻云影剧版,20150423)

「杨又颖疑遭霸凌自杀 鸡排妹痛批匿名谩骂的歪风」(NOWnews,20150423)

一条条新闻标题赤裸的告诉我们,艺人杨又颖疑生前遭受霸凌,无法承受心理压力自杀身亡。我们当然可以单纯看新闻,了解疑似害死杨又颖的匿名网站「靠北部落客」,或借由文字的叙述一点一滴拼凑杨又颖生前心中的煎熬,最后婉惜她结束生命的选择。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以上的新闻中得到什么呢?

艾伦.狄波顿所着《新闻的骚动》一书中,指出新闻为了增加点击率与刺激流量,总是报导社会不堪而尚待改善的事件,勾起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恐慌不安等情绪。我们借由观看新闻建构对周遭陌生人的既定印象,新闻甚至加诸阅听众对这个世界的负面想像。却极少报导社会乐观而充满希望的一面,这「乐观而充满希望面」,并非要新闻乌托邦地完全剔除社会事件,而是平衡报导社会上持续进步或人性光明面向

新闻媒体24小时不间断的报导除了迫使阅听众接收讯息外,也麻痹了注意力。然而新闻业若要进化,让阅听众看完新闻不只煽情与发泄情绪,而能从中获得一些对阅听众有用的知识。让新闻事件完整,阅听众与媒体双方必然得放弃追求不必要的即时新闻,以避免求快而可能造成失真、或是查证不足报导。

以此次艺人杨又颖自杀事件为例,将观看公众人物自杀一事诉诸到更高的视野:检视人性与制度的缺陷。

我们为什么会想匿名抱怨或谩骂?

这些想谩骂与抱怨的负面情绪从何而来又将如何平息

当我们身处于黑羊效应中的其中一环时,如何避免成为屠夫加害者)、袖手旁观的白羊群(旁观者)、或是承受莫大压力的黑羊(被害者)?

面对霸凌,从校园到新闻体系都肩负教育大众的社会责任,我们该如何调整心理,避免走上悲剧一途?

这些结构性的复杂问题,不是快速肉搜找到一个匿名发文者加以挞伐或是关掉电视与网路即可远离风暴。这问题需要抽丝剥茧,以时间与精力文火慢炖才能归结问题发生的各种原因。

处在现今新闻爆炸的社会里,资讯的传播与良好价值观的传承不只是身为媒体与校园教育者致力其中,身为阅听大众,也应该以实际行动拒看草率的即时新闻、破碎化新闻议题报导,并支持深度而较具远瞻性的系列报导来迫使新闻媒体提升素质

●作者张瑜,问纸团队,脸书粉丝团「问纸 wenz」,《问纸周报》每周印刷发行,夹入四大报纸订阅户中,以提问方式为主,补足报纸资讯不完整等问题。已获授权使用。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