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沦为少数

(图/本报系资料照)

从第一次投票开始,我从来没投给民进党。说真的,我常感觉到自己的政治立场只是少数。也许有人会怀疑,国民党的支持者怎么会是少数?看看县市长、县市议会席次,国民党远超过民进党,怎么说都不该是少数。但是,要说国民党的支持者是多数,为什么国民党连续3届与总统宝座失之交臂?更连续3届拿不到立法院过半席次?承认吧,国民党支持者在社会上就是少数!看看大学校园,再看看一般的职场,不是如此吗!

以前我们不是号称「蓝大绿小」吗?到底我们什么时候沦为少数的?

1990年代,整体选民结构是蓝大绿小,但当年的大学生中,国民党支持者已是少数。2000年陈水扁在蓝大绿小的结构下意外当选,经过8年执政,民进党的政治板块不断扩大,后来就算面临重大贪腐案和百万人倒扁,加上马英九旋风,2008年时民进党区域立委得票还比2004年增加5%,达到史上最高的38%。

2016年民进党首次同时取得总统和国会过半数,区域立委得票蓝绿比成为38%:45%,绿大蓝小的时代正式来到。今年,虽然国民党再次成为国会最大党,但区域立委得票率40%,比2016年只有成长2%,比民进党的45%还少5%。而且,连蓝营中众多支持者极不满意国民党。不然就无法解释,竞选期间柯文哲对国民党连番没有事实根据的批评,居然还得到近百万蓝军选票的支持。

我们为什么会沦为少数?民进党头一次执政时,民进党菁英看到文化教育被亲蓝力量控制,造成蓝大绿小的结构。于是,在铲除「统派媒体」的号召下,民进党人士和盟友积极建立媒体阵地,扩大教育体系内原本对民进党友善的力量。攻城掠地的「阵地战」从文化教育再向产业和其他领域扩展,慢慢地社会多个领域从声量上的绿大蓝小变成结构上的绿大蓝小。

而且,这种文化思想的「阵地战」往往在政治运动的旗帜下得到快速进展,这些包括陈水扁执政时期的各项政治运动如制定新宪法、正常国家、公投入联、转型正义。

以上这些运动都有着伟大的号召,也各自有其合理性。但称为政治运动,因为这些议题本来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发动者运用争议性变成政治表态的机会,用一次一次的表态、说服、再表态,扩大社会对民进党核心价值的认同,改变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大多数服膺社会主流的蓝营菁英。

换句话说,民进党用文化思想主导性扩展社会基础,而国民党退居少数则因为失去文化思想主导性。很多朋友认为源头是教科书,但更为根本的问题是国民党缺乏一套社会教育的基础设施,所以无法从民间树立一套和官方不同的历史观和世界观。20年前虽然还有媒体优势,但走短线的媒体议题攻防,很难树立界定政治板块的社会价值,如今则连媒体优势都不复存在。所以,社会大众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民进党的价值观。这也可说明,为什么蓝营缺乏可以号召非蓝选民的抽象概念,在向外合作时只能诉求「非绿阵营」。

我们,还有机会成为多数吗?当然,但这不能只靠抢位置和搞对抗。位置如果不能实践理想,对抗如果没有价值号召,犹如在沙滩上堆堡垒,转眼就灰飞烟灭。要再成为多数,我们需要在思想上重建具有普世号召的理想世界,说服更多人共同追求。过去24年说明,执政不是形塑多数的保证,在野更不是形塑多数的阻碍。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卷起袖子做。(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