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从粮食自给率检视公粮收购政策
现行公粮收购制度,让稻米产量居高不,排挤其他粮食,致使粮食自给率持续恶化。图/本报资料照片
立法院决议通过公粮收购价格调涨,但农业部痛批提高公粮收购价格,将大幅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恐加剧稻作超产、产业失衡等负面影响,坚决反对提高收购价格,并主张现有的政策,始为最佳的稻米产业政策。到底当前公粮收购的成效如何?我们以新近公布的粮食自给率,就让数字说话。
1970年代台湾经历两次国际石油危机后,政府为确保粮食安全、照顾农民生活与稳定稻米市场价格,于1974年施行稻谷保证价格收购政策,至今已历经半个世纪之久。过去日本与南韩也曾施行过类似的政策,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检讨介入农业市场价格的作法(如保价收购等)的「琥珀色措施」,被要求削减的境内支持(AMS)措施,已分别在1998年及2005年废除公粮政策,至今仅剩台湾仍然保留此政策。
公粮收购纵然可以让稻农专注生产稻米,却会产生反市场诱因,生产超乎市场需求的稻米,反正政府都会保价收购,引发政府支出大增,公粮爆仓去化不易等后遗症。2016年民进党政府重新执政后,试图提出修正政策,达到衡平的效果。吾等可从农业部刚公布的2023年《粮食供需年报》检视其成效。
首先,以热量加权计算之综合粮食自给率为再度恶化,2023年仅剩30.3%,较上年减少0.5个百分点,创18年最差纪录。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国人食米量持续探底,去年每人每年平均食米量衰退至42.1公斤,仅约1981年96.54公斤的43.6%。主因系国人饮食习惯西化,食米量逐年下降,农业部收购大量的公粮,并未如日本强化食农教育,重拾对稻米的热情,反而弃之如敝屣。
其次,民进党政府修正公谷收购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励稻作转作,如2018年起实施的「对地绿色环境给付计划」,奖励转作杂粮;农粮署2021年起实施「稻作四选三」,辅导农民自2022年二期作起,前三个期作至少须有一个期作种植水稻以外作物或办理生产环境维护措施,以加速调节稻作面积;现在又推出「1集、2转、3加3」策略,期待持续降低稻作面积,提升杂粮自给率。
引用《2023年农业统计要览》数据,比较去年与民进党执政初期的2016年数据,我国主要九种杂粮类作物种植面积,虽有略为增加1,634公顷,然除了玉米、大豆与高粱产量有明显增加外,其余的杂粮类作物的产量多呈现大幅衰退,整体产量反减少24.5万公吨。易言之,农业部鼓励稻米转作杂粮的政策,可谓是完全失败。
之所以会让粮食问题加剧,肇因于公粮收购作法违逆预设的目标。2022年4月21日修订《收购公粮稻谷作业要点》第一点,明定办理收购公粮稻谷业务目的在于,履行粮食管理法第五条之一规定,「储备稻米安全存量」。农业部依据《粮食管理法》制定《国内稻米安全存量标准》第二条第一项:「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供应,主管机关应于国内适当场所储备不低于三个月稻米消费量之安全存量。」
以2023年《粮食供需年报》推算,台湾一年稻米消费量为98万公吨,每月消费量8.2万公吨,安全存量为三个月稻米消费量,即24.6万公吨,远低于去年公粮收购量的33万公吨,使得我公粮库存居高不下。我国公粮是以未碾制的稻谷型态库存,依据农粮署长受访时表示,截至7月底仍有库存70.9万公吨糙米。收购的公粮无法有效率运用,不是推给学校午餐、军队、监狱,就是用于援外,或是充作饲料。农业部长陈骏季称日本通路有意来台收购,然公粮品质普遍不高,要打入高品质的日本市场,简直是痴人说梦话。
尤有甚者,去年公粮收购量仅33万公吨,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低量,看似收购爆量已渐改善。然而此非农业部的努力所致,而是受嘉南地区停灌节水措施影响,糙米生产量罕见低于120万公吨,仅有115万公吨,较上年大减10.3万公吨,衰退8.3%。若非嘉南爆发30年来最大旱象,公粮收购量还会更加惊人。
总之,现行的公粮收购制度,漠视国人食米量恶化趋势,还让稻米产量居高不下,排挤其他粮食,致使粮食自给率持续恶化,显示该制度有必要全面检讨与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