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从物价变化看货币政策的新调整
时序进入下半年,新的挑战比起上半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疫情还在延烧,对于经济生活的恢复仍停留在想像阶段,但同一时间里,物价上涨的压力却已席卷而来,感受到兹事体大,美国联准会(Fed)部分官员陆续释放出提早调整政策的主张,扩张货币政策的拐点似即将到来,因应此一变化的政策拿捏,已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
从现象面来看,物价上涨的压力显而易见,华尔街日报形容,这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现过最全面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上次出现类似情况,已是1970年代发生的事。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相较上年同期上涨5%,较上月增幅为0.8%,分别创下12、13年来的纪录,而国际铜价半年内翻倍一度涨破1万美元,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玉米、黄豆合约,开年以来的涨幅也相当可观。
这一波物价上涨的原因为何,说法相当的多,主要有三种。一派说法认为与疫后经济复苏有关,例如中国大陆,2020年经济成长为2.3%,而第一季年增率大幅攀升到18.3%。也有人将原因归于原物料和运输价格的上涨,包含原油、钢铁都大幅涨价,航运的飙涨,让股市上的航运股摇身一变成为航海王,股价攀高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但这些解释,一来纯属比较基期的计算,二来多为受疫情表现的被动性影响,即使涨幅不低,只要不形成持续性的上扬趋势,相对仍容易受到控制,FOMC日前的声明稿,即提出类似的看法。因此更重要的应是第三项原因,即与主要国家央行长期采取的扩张政策有关,尤其美国落实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导致物价上扬的关键因素,并走到了必须正视此问题的时候。
直到现在为止,美国每月还要买进800亿美元的国债及400亿美元的房地产抵押债券,钱还在毫无节制的释放出来,动能远超过实体经济可以承受的能量,不仅造成房市与股市的大幅上扬,还要持续寻找新的去路,各项原物料只要略具炒作题材,价格当然水涨船高。
当美国对于修正货币政策释放可能的同时,我国央行也利用理监事会议的机会,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进行了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特别举瑞士为例,详细阐述政策的作为,言下之意,「以瑞士为师」应该是台湾可以参考的方向。
「瑞士央行启示录」开宗明义指出,物价稳定是央行的最重要目标,透过隔拆利率进行操作,并考量汇率对通膨和经济的影响。而我国中央银行法的描述也指出,维护对内及对外币值的稳定,即维护物价和汇率的动态稳定,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一,再考虑如何协助经济的发展。换言之,维护物价稳定,是两个小型开放经济体有志一同的核心任务,其重要性甚至高于经济发展。
至于具体做法,瑞士主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包括附买回、换汇操作等,让隔拆利率水位为贴近政策利率,对照台湾目前的方式,早于彭淮南主政央行时代,便逐步扬弃强力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包括存款准备率的调整、邮政储金的释放与收缩等,而是透过建立规模庞大的可转让定存单系统,进行公开市场交易,淡化三个月宣布一次的政策惊奇,日以继日的收放资金,以短支长。
至于汇率部分,台湾作法和瑞士亦相当类似,都主张必要时进场干预,维持汇率稳定的选项。美国财政部4月公布最新一期的汇率操纵国名单指出,台湾与瑞士过去一年来,都达到汇率操纵国的标准,将就此持续与其沟通接触。换言之,台瑞央行的汇率操盘手法,美国均认为有过度介入的疑虑,并持续进行观察。
「藉瑞士谈台湾」的分析中,央行其实是想强调一点:积极的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或甚至设置短期最低的汇率制度、采取负利率政策等方式,就是要维持物价的稳定,「基于物价稳定职责所采取的货币政策,都属必要且合法。」
「勿谓言之不预」,央行这些说法,显然对于物价上涨问题在下半年可能席卷而来,有所警觉,势必要在双率上采用更多的工具,来维持市场的相对稳定。
此外,央行对通货膨胀率的定义,也走到了必须修正的时候了。根据汇整,包括ECB(欧洲央行)、Fed(美国联准会)、BoJ(日本银行)与SNB(瑞士央行),都以2%为通膨目标,杨金龙总裁曾在立法院等场合表示,台湾同样是以CPI的2%做为通膨的警戒线,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国央行已陆续出现调整,例如Fed修正为平均2%的通膨率的新目标,就是一例。而台湾4月2.09%已经破2,5月再续至2.48%,物价上涨超过3%的项目达75项,从国际市场表现来看,此数据还会持续走扬,央行该以什么标准当作通膨新指标,是一大课题,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