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强求货币政策透明化,其实是划错了重点

工商社论

不久前中央银行的几位理事公开出书,批评央行货币政策缺乏透明性,以及以往的操作模式不合时宜。归纳他们的主要重点如下:第一,央行应减少干预汇率,货币政策与目标应尽量透明化、讲清楚,并在央行理监事会议中更充分的讨论。第二,新台币升值已成为常态,央行汇率政策面临转折点,不要再像以往一样的干预,企业要有心理准备

虽然之前已有不少讨论,但本文拟就货币政策透明化的论点,再加以讨论。其实相较于过去,央行近几年在公开场合谈论货币政策、目标,公布理事会会议记录摘要,乃至于对房地产的看法,次数并不少,也努力朝逐步透明化的目标迈进。

国际比较而言,除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少数国家之外,公开透明阐述自己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国家并不多,透明化并非央行必要的绩效指标(KPI)。尤其是把货币政策、目标完全透明化,是否也意味着未来我们的央行丧失了部分的货币政策主权?也让外汇投机客或投资客有明确的狙击目标呢?尤其是当外资银行,股市资金进出大,在台湾外汇交易占有垄断性的地位。

学术上而言,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适度透明可提高效率,但完全透明化则不然。过去的文献也指出,台湾央行的透明化程度并不算低,同时,中等且适度的央行透明化、对外的沟通频率,反而是最适当的透明化程度。

至于宣称新台币升值已成为常态,汇率政策面临转折点,政府应减少干预的论点虽然言之成理,但就实务理论上,小型开放经济体的央行很难完全摆脱适度介入汇率的操作。

就实务上言,台湾是浅碟子外汇市场,一天的交易量有限,其中少数几家股市资金进出多的外资银行,又占了三~四成,占有绝对的垄断性力量,加上常常集中且单方向的冲击市场。如果政府不干预,货币政策、目标又讲清楚、说明白,底牌都亮了出来,汇率岂不被炒翻天了,更遑论还有虎视眈眈的避险基金香港之所以必须保持4000亿美元以上的外汇存底,就是担心避险基金狙击香港和美元之间的联系汇率,台湾能不担心吗?更何况近年来两岸关系不佳,一旦有突发的紧急状况,大量资金的流出、汇率的巨幅波动,恐怕是国人难以承受之重。

在对企业的冲击上,外资一天买卖外汇新台币几百亿元,外加股市、保险资金的杀进杀出,政府可以完全不作为吗?一旦汇率剧烈波动,在面对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出口商、一般民众的抱怨,加上立法院立委的斥责,央行恐怕一个头两个大。面临实际操作时,才知道压力的沉重。

在产业的影响上,台湾近年来半导体电子资讯业的绝佳表现,掩盖了不少台湾产业发展的真相。近年来,产业M型化现象更加凸显,高科技表现一枝独秀,传统产业、服务业者则有落差。一旦政府听任新台币大幅升值,加上五缺问题严重,传统产业恐怕不是留在台湾升级转型,而是以外移出走来回应。而服务业又是规模破碎,无力提供高薪就业机会,台湾产业空洞化的现象会更加无解。

就理论而言,汇率有很大的外部性,汇率的大幅波动会影响进出口外债、投资、旅游观光等,它不像商品的价格,可以随意大幅波动,影响的层面广泛,而难以回避。

其次,汇率早已不是由商品、服务贸易决定,金融面的热钱、炒汇的外资银行,才是汇率决定的关键,听任外资炒作、热钱的兴风作浪,将置企业于险境。更何况货币政策被充分预期到,政策就会完全失效,这是学术上的通则。有哪一个国家会推出自缚手脚的货币政策呢?

就国际经验借镜而言,美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透明化固然值得借镜,但美国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MC),除了官派的理事外,不少是各地区联准会的行长,有丰富的政策与实务操作经验。台湾的央行理事们,除了官派代表之外,多数是没有实务经验的学者,基于他山之石,是不是也应该适度增加有实际政策及操作经验的银行家呢?

有鉴于此,就实务、理论上的需求,小型开放经济体在外汇市场适度的干预汇率仍有必要。至于央行理事要求透明化固然有其崇高的理想性,但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的透明化应逐步、适度进行,并提出若干透明化的项目、具体作法。强求、催促货币政策的透明化,其实是划错了政策的重点。

现阶段央行政策的重点,应该是采行管理式浮动汇率制度,以维持新台币汇率的稳定。同时,有效掌握汇率的波动,并协助企业避险,透过更多的政策工具与企业教育,来协助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出口商避险,这才是真正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