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美台央行各有盘算 货币政策暂难再同步
台湾央行第三季理监事会议,直接剑指「炒房」,以免过度高涨的房价带动物价压力。图/本报资料照片
美、台央行19日一前一后宣布最新货币政策,美国联准会(Fed)正式启动新一波降息循环,台湾央行则走向紧缩道路,除反向升准1码(0.25个百分点),同时祭出第七波选择性信用管制。过往台湾货币政策往往与Fed亦步亦趋,现今因双方各有盘算,短期政策走向分道镳已成必然之势。
Fed这次降息2码,并不让市场意外,且美国反向采取宽松措施的目标明确,一是先前困扰Fed的通膨已获显著控制,二是美国全力争取经济可以软着陆,除了经济成长率必须维持不坠,就业情况也是Fed行动的关键指标,若无意外,到年底前美国都还有持续降息的空间。
至于台湾央行第三季理监事会议,则是直接剑指「炒房」,以免过度高涨的房价带动物价压力。从上一次央行理监事会议事录中,多位理事提及租金可能加剧通膨的隐忧,到央行要求行库填考卷「自主管理房贷授信」,早就明白告诉市场,央行已经准备好要再次出手。
正因这次央行是有备而来,相关政策可说一环扣一环,逻辑严谨且目标明确。首先,从货币工具来看,央行以调高准备率取代升息,对目前已揹负房贷者而言,不会因利息增加而影响财务调度,但对银行而言则是逼迫其因成本提高,必须更谨慎定价和挑选客户。
再就对象来说,央行很清楚是把选择性信用管制的利刃对准投资客而非自住者,摆明要投资客学一个「Lesson」(教训)。对于有自住需求的民众而言,除了贷款成数不受影响,央行本次加码调降建商余屋贷款成数,用意就是在明示建商应适时降价,这对望着高房价兴叹的民众,无异是另一种居住正义。
至于央行的政策目的,显然不是要打房市,而是打投机、压房价。如果央行真要打击房市,理论上最好的武器即是大幅调高利率,另一个则是紧缩建商的土、建融授信成数,但这两件事央行目前都没有做,显示央行瞄准的就是扩充财务杠杆炒房者,也就是投资客。
从本次央行选择性信用管制四大措施来看,第一是新增规范自然人名下有房屋者的第一户购屋贷款不得有宽限期。央行所以未限制贷款成数,还是基于考量民众或许是真有购屋需求,但既然名下有房屋,代表这些人有一定还款能力,不必透过宽限期来以时间换取空间,且这一招可有效防杜人头户。
其次则是自然人第二户购屋贷款最高成数由6成降为5成,并扩大实施地区至全国;三是公司法人购置住宅贷款、自然人购置高价住宅贷款及第三户(含)以上购屋贷款最高成数由4成降为3成。这部分则是针对未能妥善自主管理房贷的银行「强迫答题」,直接把额度逼出来给政府希望照顾的无自住房屋、首购族使用。
毕竟从这波不论房市之乱还是房贷之乱以来,府院高层的态度明确,就是力保首购族和无自住房屋者,且依政府居住正义的政策方向,照顾的主要是经济相对不强势的普罗大众,因此有能力买第二、三户,或是买得起豪宅(高价住宅),以及开得起公司的法人户,都不在政策的优先名单。
换言之,央行打的算盘之一,就是上述这些人的房贷成数下降、可贷金额减少,相对就应该可以空出更多额度给政策力挺的无自住、首购族;加上相对而言,不论是法人、高价宅或购置第二户以上住宅,也都较易给外界炒房的联想,限缩相关房贷成数可说是一举两得之策。
至于余屋贷款最高成数由4成降为3成,如前所述,最主要的功用就是在暗示建商降价。特别是依央行对于余屋的定义,是取得使用执照后超过三年仍未售出的房屋即视为余屋,由于余屋贷款是建商维持资金周转的重要工具,央行再缩减余屋贷款成数,抑制建商囤房炒作的用意不言而喻。
回到央行最新公布的经济成长及物价估测值,不论全年预估经成长率3.82%,还是物价增幅2.16%,都还算健康、合理,不到央行须大动干戈的程度,央行此时出手显然是项庄武剑,意在健全房市,除平息预期心理,还可同时化解先前府院指导棋架空央行独立性之说。
必须提醒央行的是,银行不动产授信集中度偏高、放款水位逼近银行法72-2条上限的问题,都仍待时间消化,也非央行货币工具能够解决;就算央行有意引导银行授信流向,也难保银行一定会如央行的意。央行本次的大手笔,民众领不领情、银行听不听话、市场埋不埋单,至少要观察一到两季,短期难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