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央行维持独立性 政策须有所担当

中央银行9月19日将召开第三季理监事会议,各界最关心是否再对房市采取进一步选择性信用管制。图/本报资料照片

中央银行即将在9月19日召开第三季理监事会议,各界最关心的议题无非央行是否再对房市采取进一步选择性信用管制。特别是先前央行要求银行自主管理房贷,却被市场误导为「限贷令」,引起轩然大波,也让央行政策可能因而陷入两难。

第一难,是依央行要求银行自主管理房贷的原意,是发现银行不动产相关授信仍过于集中,除了可能加深银行风险,也不利市场资金分配,同时助长房市炒作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央行比较合理的做法是配合银行自主管理,采取更严格的房市紧缩措施。

第二难则是银行目前房贷确已面临满水位,虽然房贷大排长龙的现象,主要导因于银行法72-2条要求银行不动产授信不得超过存款余额30%的天条限制,并非央行要求银行自主管理造成的结果,但央行若要在此时再大动作采取选择性信用管制,可能加深民怨。

从因果关系来看,银行房贷授信水位偏高其实是在央行要求自主管理前就已存在的果,央行希望银行分散风险、合理分配资源,出发点并没有错,但央行「关切」的时间点给了市场倒因为果的机会,直接把限贷令的大帽子扣在央行头上,让央行有如哑巴吃黄莲。

尤有甚者,央行的本意既非要银行对一般民众限贷,也不是造成限贷令的元凶,府院高层出面安定民心、道德劝说银行应优先考虑首购族和已签约者的房贷拨款、避免违约,这本来就是政府应该做的事,但不知何故,竟又被牵扯到干预央行政策的独立性。

圣经马太福音有句话说:「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这波房贷之乱也应该正本清源,除了府院统整出不影响首购族的大方向和原则,其余问题还是应由各部会分头解决,而不是把所有问题混为一谈,再把责任都推到单一机构的头上了事。

其中,在这波房贷申购热潮中扮演点火角色的新青安贷款,财政部已采取贷款前要求签署须为自住的切结书,同时限缩资格到一生只能申贷一次。银行整体房贷额度的问题,由于是受银行法限制,应否检讨,相关权责自然是归给金管会。

至于央行房市政策的重点,其实还是必须聚焦在先前六波选择性信用管制对导正房市的效果,以及房价对房租的带动情况是否影响物价稳定。央行政策不应被误导栽赃,但也绝不能因此畏首畏尾,因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前提即是央行必须有为所当为的魄力。

首先,维持物价稳定绝对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中之重。依主计总处最新公布的8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2.36%,已连续四个月高于2%的通膨警戒线,更值得注意的是房租与外食费两项的涨势依然偏高,且依经验,房租价格具有僵固性,也就是易升难降。

依据央行先前公布的第二季理监事会议的议事录,即有至少三名理事提到央行须更长时间观察台湾物价走势的问题,更直指今年3月以来房租成长率持续偏高,且预期若房价续涨,房租也将随之居高不下,使得物价上涨压力更大。

基于物价考量,央行除应持续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基调,现阶段其实可维持稍微紧缩的货币政策,若考量调升利率对房贷族的痛苦指数过高,不妨再度针对房地产市场调升存款准备率,除具有货币政策紧缩的效果,也有助抑制通货膨胀,但这仍须有配套,才能让政策效果更精准。

由于央行升准将加重银行相关资金成本,在此情况下,银行如何有效配置资源势必是关键,这也是为何央行先前要求银行提出自主管理措施的原意,即是希望银行在额度有限、成本提高下,可提高对非自住和都更危老之外的投机贷款需求,应调高利率或再限缩成数。

目前各银行交卷情况不得而知,但对央行而言,如果银行没办法给出让央行满意的方案,第七波选择性信用管制就可能成为央行的后招。包括高价房屋(豪宅)及特定地区第二户购屋贷款,成数其实都还有可以再检讨调降至少1成的空间。

央行统计7月银行对特定地区第二户购屋贷款仅拨款约127亿元,且管控成数以来,仅近1成申贷者因换屋签立切结,显示再降成数对正常换屋者影响有限;至于特定地区不必全面扩大,主要是依第二季新承作房贷县市别,除六都加新竹占比偏高,其余地方比重微乎其微。

要降低投机炒房,设法让房价成长率下滑,央行当前最妥适的工具即是透过调整选择性信用管制措施、调高存款准备率来降温房市,进而稳定租金、消除通膨压力。此外,央行既已提出希望银行自主管理,也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贯彻到底才是彰显央行独立性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