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为彭前总裁与央行的货币政策说些公道话
最近有三位央行的理事(两位现任,一位前任理事)出版了一本新书《致富的特权:二十年来我们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价》,并由现任央行副总裁陈南光撰写推荐序言。本书除了介绍货币、央行政策,以及对台湾货币政策制定、宣导的未来建议之外,不少篇幅在于检讨前任总裁彭淮南的政策,并把过去20年来央行主导外汇政策,偏低的汇率、利率政策,是台湾薪水偏低、企业升级缓慢、人才外流台湾外穷内富的主因。
拜读完本书后,我们的第一个观察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流程或有检讨的地方,但就行政伦理而言,是相当的不合时宜。过去也有官员出书批评时政,但都是退休人员或匿名为之,但现任官员、理事公然把央行内部的决策、矛盾搬到台面上则是破天荒第一次。
央行的理事会议率由总裁主持,但理事则承担共同决策责任;加诸现任总裁也是以往的副总裁,自然也参与过去所有的货币政策决策过程。此书一出,又置现任总裁与过去的理事于何地?而文中批评政府干预汇率的决策过程,并由现任副总裁写推荐序言,岂不是坐实了央行干预汇率的证据?
经济学讲求外部性,学者把理事会中汇率的决策过程公开摊在书上,是否考虑到会不会损害国家的公权力,以及国家的外部利益?
第二个观察是,本书充满了隐善扬恶的论点。一个经济政策的实施,总有父子骑驴的两难困局,但本书却只片面凸显了政策的副作用,却未提及政策的正面效益,徒然恶化人民对政府执行公权力的信任危机。彭总裁自从1998年接任央行总裁之后,其间台湾顺利渡过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2000~2002的网路泡沫,2007、2008的次贷危机与全球金融风暴,以及2010年的欧债危机。稳定而波动少的汇率政策也使出口商与整体经济受惠。这个过程中,自有各方的评价,若只凸显了低估的汇率、低估的利率,导致民穷财尽的负面效应,未免失之偏颇,也仍有极大探讨空间。
第三个观察是,台湾房价的偏高,除了低利率之外,更多是因为民众炒房的风气、台湾土地持有税偏低,缺乏跨部会整体性的房屋政策。更何况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各国的货币宽松政策,使得资金钱满为患、到处肆虐,各国房地产的泡沫,已是历史共业。再加诸台湾的基本面好,若利率再拉高,在全球的低利率的环境下,将吸引更多热钱涌入。台湾又缺乏像美国一般的创业新创投资机制,可以把热钱导入实质性的投资、生产,这些钱留在股市、房市兴风作浪,岂不衍生另外一个问题吗?
台湾的低薪、人均所得偏低,除了汇率因素外,更多是因整体经济结构所致。例如教改政策失灵,使得98%以上年轻人念大学,毕业后多数前往服务业工作,而服务业管制多、规模小、升级缓慢等因素。
当然,低估的汇率又加深对进口及内需服务业的不利,但相对的,台湾的出口、传统产业因此有一定的竞争力,要不然台湾目前产业两极化的情况会更严重。另外,要素均等化理论也可以解释低薪现象,因为台湾跟大陆、东协贸易、投资的结果,使台湾的薪资水准很难拉升上来。
本书理论扎实、推导尚合逻辑,政策建议也有可观之处,但全书建立在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假设上,很理想化的将一切条件假设为不变(other things being equal)。并未考虑台湾的国家地位(不是IMF的会员国,一旦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借不到钱,所以必须要保留较大数额的外汇存底)、台湾外汇市场的浅碟性、台湾出口导向的经济体、利率的国际接轨(单独提高利率反而吸引更多热钱炒作形成泡沫)、政策的两面刃(有利一方,必定伤害另一方)、环境条件的不同(台湾央行和美国联准会的资源、定位的不同)。同时,也未顾及跨部会的协调、合作等因素。立论似乎言之有理,但在实际政策运作的检视上,恐怕经不起考验。
整体而言,对彭前总裁的决策风格或许各方有不同看法,但房价高、人才外流、产业升级缓慢、人均GDP不高,是历史共业与跨部会的共同责任,都甩锅到央行和总裁身上,实在有失公允。况且央行和总裁二十年来在民众建立起来的清廉正直形象,更是国家难得的资产。台大经济系师生(三位央行理事和副总裁都出身台大经济系)一向有挑战威权的优良传统,本次出书或许也是秉持这样的理想,但我们认为,央行的政策形成和执行仍值得我们以更严肃的态度公平讨论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