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通缩 富通胀

(原标题:穷通缩,富通胀)

“我坚决反对赤字货币化。大规模发行货币导致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资产价格的上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但没有表现为实物服务的价格上涨。”

日前,前财政部长楼继伟的一番发言引发热议,再配合刚刚出炉的两组数据,以及此前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对于完善通胀度量体系发文,就更有内味儿了。

目前的经济,到底什么情况

楼继伟:房地产上涨,在座的都是得益者;

没有多少钱的人,他们是受害者

根据《财经网》:主持人王波明):楼部长、Ray DALIO你们两个人都谈到了这次危机,由疫情造成的经济上的衰退,我这儿有一个问题,你上一次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那次美国也是三次量化宽松,上万亿美金出来了,然后中国同样也是10万亿贷款,4万亿财政支持,把那次危机很快就过去了,这次这个危机Ray DALIO美国又是大规模几万亿的叫救助也好,叫刺激也好了等等,而且马上新一轮的救助好像又要出来,美国国会要批,现在出来一个问题,好像大规模的泛滥的这种资金的投放,就变成了危机的一个灵丹妙药,一个金钥匙,确实从2008年以后,那次大规模的量化宽松,中国也做了,也没造成很大的通货膨胀,所以是不是传统的理论有点变化了,如果我再想象以后再发生危机,是不是用同样的办法还是能解决问题,楼部长先评论一下?

楼继伟:确实是,大规模发行了货币,没有造成通货膨胀。反而支持了发债,企业也发债,国家财政也大幅度发债,就出现了所谓赤字货币化问题,赤字货币化是一个常态,也没有害处,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出现这么一个原来的货币政策的这些理论在被颠覆,我个人对于财政直接向央行透支,这种理解上的赤字货币化我是坚决反对的,这是违法的。另一种发声的情况,是大幅度的政府发债,央行去从市场上购买这些债券,比如国债,降低了政府发债的成本,这种赤字货币化各国在发生,反而中国央行是不大买中国政府债券的,它买它自己的票据,咱们不说那些事。

也没出现通货膨胀,为什么?我觉得很大程度上这种通货膨胀表现为资产价格的上涨,而没有表现为实物和服务的价格上涨,这和我们相当一段时间全球都是金融混业经营,然后货币政策放了水,放出流动性,给金融机构互加杠杆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首先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然后就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再加上收入分配,这种情况下收入分配差距肯定扩大,在座的都是得益者,没有多少钱能够进入金融市场的这些人,他们是受害者,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强,他们没有多少钱去买东西,所以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连在一起的,这个赤字货币化,央行货币政策不断地放水,反映为金融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不反映为一般货物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就是这个情况,其中包括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刚才这个情况两者是正反馈的,互相加强的。

主持人(王波明):楼部长,你就是讲货币泛滥,然后都到了房市,都到了股市这种资产,但是老百姓日常的生活鸡鸭鱼肉、白菜什么反而倒还可以,价格没对,这些东西没造成冲击,只不过是资产,老百姓除了炒股,除了房子没太豪华,没豪宅,这种影响他感觉上来讲也并不是太大,经济顶住了每次危机,菜价也没涨,猪肉价也没涨,他们生活都是还可以的,除了当然了没房子主要买新房会受到很大影响,是不是这个情况,生活没太大受到影响,货币问题。

楼继伟:怎么说呢,低收入阶层中,有的就是就业出现困难,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之下就业受到困难,基本生活品价格虽然不是很高,没钱,高不高也白搭,对不对。

根据《智本社》分析,货币超发引起房价、股价及资产类价格大涨,但物价没有大幅上涨,这也说明市场发生了通胀。所以,目前以CPI为核心的通胀指标未能真实地反映通胀水平。甚至,这种狭义的通胀指标,还导致了资产价格上涨。为什么?

央行以物价指数作为通胀率目标,相当于给商品市场设置了一条价格高压线,这引导货币更多地流向房地产、股市、虚拟货币等资产市场。这就造成两种糟糕的预期:一是实体经济低通胀预期促使央行进一步加大货币刺激(像当前的鲍威尔);二是资产价格膨胀预期,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

如果市场是自由的、水平的,以上问题不会存在。因为随着资产价格膨胀、风险加剧,更多的货币会流向实体及消费市场

但是,如果央行以控制物价为通胀目标,并且屡屡拯救房地产及金融市场,就会出现实体通缩、资产通胀的两极化问题:货币在通胀高压线的驱使下流向资产市场,当资产价格出现风险时,央行又一次次救市。这就催生了道德风险,建立了资产价格只涨不敢跌的预期,更多的资金涌向投资周期短、流动性好的资产市场。资产价格上涨,富人财富增加,更多的资金进一步配置在资产市场上;中产购买刚需房,真实债务增加,房地产、金融等市场“外溢”出来的资金又回流到房地产;穷人真实财富缩水,消费趋于谨慎,消费市场进一步萎缩。整个社会的储蓄率上升,资金经由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又流向资产市场。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当然更重要的是,大家关心通缩还是通胀,其实更关注的是物价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不同群体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完全不同,存在利益分歧,都希望朝着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所以穷人希望看到的是通胀,收紧货币政策对抗通胀,避免资产价格飞上天;富人希望看到的是通缩,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催生资产价格,从中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或资产增值,但实际上是穷人通缩,富人通胀。

目前是通缩还是通胀?

最近关于CPI和M2的两组数据,也反映了上述现象。

时隔11年,CPI再次同比负增长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5%。和年初5.4%的高点相比,CPI在今年不断下行,相继跌破“3%”、“2%”、“1%”关口,创下多年新低。不过,破“0”出现负值,还是出乎市场预料。

无独有偶,同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5%。虽然相比过去有所缓和,但这已是今年以来连续第11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

CPI,反应的是消费物价,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PPI,代表的是工业价格,与实体经济有着密切关联

一般而言,CPI、PPI双双负增长,且持续一段时间,就意味着经济有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

相比于通胀,通缩往往更为危险。

通缩一旦持续,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资产价格也会随之下跌。

不过,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在解读数据时表示,11月CPI仍主要受到食品影响。11月,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2.2%转为下降2.0%,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是带动CPI由涨转降的主要原因。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也认为,CPI负增长主要原因是生猪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跌影响的。

管清友发文表示,对于同一组数据,不同的受众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目前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面临通缩考验,要高度警惕,理由是CPI时隔11年首次负增长-0.5%,上次负增长还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可见当前整体需求不佳,更严峻的是本轮短暂的复苏结束后通缩压力会进一步凸显;

第二种观点是要警惕通胀风险,理由是如果看PPI环比增速,增长了0.5%,是近两年以来最高值,经济复苏后企业补库存力度加大,对中上游原材料需求较为旺盛,铁矿石创下七年新高,螺纹钢年涨幅超过30%,大宗商品再现疯狂,股市和核心城市楼市也有不错的表现,再次催生资产泡沫

第三种观点是物价相对合理,既没有通胀风险也没有通缩危机,CPI主要是受高基数和猪价扰动影响,特别是猪价是负增长的主要拖累项,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走势平稳合理,连续五个月都维持为0.5%,无需过度紧张。

之所以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主要是因为选用了不同的度量指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通胀度量指标不够全面,甚至会有些失真,这也是上月底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发文完善通胀度量体系,要将资产价格纳入其中更真实反应通胀水平的重要原因。

根据《国民经略》,所谓资产价格,主要指的是房价。房价虽然一路上行,但从来没有被纳入通胀的衡量体系当中,这就导致CPI与日常感受出现明显背离。

目前的CPI,主要包括食品、衣着、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医疗等指标。虽然有“居住”一项,但这里的居住只包括房租、水电燃料两项,且房租权重占比不高,与房价毫无关联。

一旦房价纳入通胀,那过去的物价数据恐怕都要全面改写,如今的CPI更不可能出现负增长。

要知道,2020年,全国商品房均价接近1万元。与1998年的2000元均价相比,整整翻了5倍。

这还是全国平均情形。

如果只看核心一二线城市,这20多年,大多数城市的房价恐怕翻了10倍以上,而CPI物价指数涨幅还不到1倍。

谁更接近真实世界,谁更能指导宏观经济决策,可谓一目了然。

于是,就出现了另一组数据。

中国11月广义货币M2增速再次达到了10.7%,M2的余额达到了217万亿元,M2连续9个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是在经济增速不到5%的情况下出现的。现在没有通胀,不代表没有通胀的危险,不代表通胀消失了。

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把房价排除在CPI的公式外,不代表房价不是通胀。这些都是能够清醒认识到的。就现在的CPI数字而言,只能说猪二哥价格的下降做出了主要贡献,而不能说,我们又可以肆无忌惮的放点水出来灌灌玩玩。

接下来怎么办?

资产价格通胀,实体经济通缩,这可能更接近现实经济。

当然,实体通缩只是阶段性现象,主要来源于疫情冲击。只要全球疫情能有所缓解,经济逐渐复苏,这轮通缩压力就不足为惧。

一般来说,CPI负增长,意味着降息通道的开启。显然,这一次,央行并不会因为CPI、PPI负增长,就再次步入大降息之路。

货币政策向常态化回归,是大势所趋。

相比通缩与通胀之争,更为核心的问题在于债务风险与金融泡沫。

央行三季度报告已经明确:要稳杠杆也要防风险,且重提“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都可谓这一方面的体现。

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对此更是直言不讳:

中国经济复苏走在前面,已经到了研究前期货币政策有序退出的时候。现在要坚决降杠杆。

至于房地产,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话最有代表性:

要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从“现在就要坚决降杠杆”,到“房价纳入通胀”,再到“房地产是最大灰犀牛”,这些论断,不只是说说而已。

文章来源:财经网、智本社、国民经略、光远看经济、如是金融研究院、第一财经、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