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期勉江内阁─首长有担当 政策能主动

此次内阁改组人数达七位之多,属中度规模,焦点主要在于国防部长与金管会主委;而任何人都看得出来,虽然改组新闻热度不低,但是各界反应却普遍冷淡。原因倒也不难想见,其一,这次改组是被动因应大于主动布局;其二,发生问题的部会首长虽然换人做看看,但期待之外,真正的症结积弊与挑战,困难重重,改革艰巨,犹待检验。

正因为人事的更替布局,完全只在于止血、弭怨,设下停损点,所以心态上就很难有太大的突破与担当;也因此整个内阁始终只能追着形势发展与民众好恶跑,陷入一种畏首畏尾,过关为上、自我设限的困境。导致政府施政以不引发「民怨」为最高原则,却往往分不清民怨的性质、大小、是非,更不论政府的责任与权力何在,首长的担当何为!而更大的盲点则是,当真正的民怨在酝酿时,政府又常常未能洞见,轻忽以对、因循苟且,直至全面引爆,不可收拾!

这也是马江体制当前最大的盲点,尽管政府的体质与不少政策的本质与绩效(如两岸关系的改善、ECFA与服贸协议的签订)极其正面深远,但施政的重点却无法有效凸显,赢得认同;推动、沟通与说服力也抓不住民意节奏,首长的担当与作为又难以主动展现。如此优点频遭压抑,缺点老被夸大,整个内阁当然死气沉沉,民调疲软,怎个闷字了得!

平心而论,比起过去威权时代所谓「当官的」威风凛凛、令出必行,如今民主社会,甚至是民粹当道的内阁首长,的确是越来越难做了,这也难怪在台湾有所谓「官不聊生」之叹,以致内阁求才越来越是困难。但这种乱象怪象,其实也是一种恶性循环,因为从整个政府的最高领导人马总统,因为谨小慎微、不够恢弘果断的政治性格,自己已经把元首的权位不断做小;风行草偃之下,他与阁揆任用的内阁各部会首长,当然也就常会亲民宽容过了头,看今上眼色办事,竞相讨好民意、不要出错重于开创突破。

还有一种怪象则是所谓「独立机关」的特立独行,且超乎行政团队的领导规范。以之前引发社会关注的几宗媒体交易案为例,交易当事者依法进行申报、查核与交易,NCC自然也该依法进行审查准驳;但NCC却可因政治考量而违法不作为,硬拖到底,任令守法民众权益受损,总统与行政院也完全置之不理,形同默认政府团队脱轨失控!又如金管会在防弊上之媒金分离、参股陆银,厚此薄彼,独惠特定企业财团;在兴利上对网路业者关心的第三方支付、金融业者关切的自由经济示范区等有利开放政策,一再阻挠,而其主事者又被视为马总统的爱将,如此岂能不激起真正的民怨与官场的反弹,对马总统领导威信与内阁整体观感纪律,更是一大伤害!

台湾从民选总统后的十七年,除了李登辉选后四年用了一任四年的行政院长萧万长,尚称长命之外,从陈水扁马英九,历任行政院长任期平均不过一年两个月到一年四个月,比诸日本政局之动荡,所差无几,可见「短命内阁」在政治生态上已渐成常态。要突破此一魔咒,牵涉复杂,但国会声势增长、立法院内从政党政治到党政运作,应该更为细致,才能使内阁施政更为稳健,绝对是必须深下工夫的课题。

过去两个会期来,从开放美牛进口、油电双涨到开征证所税等重大政策,执政党党政步调总是无法齐一,党主席就甭提了,既看不到党秘书长的角色,也看不见政策会和各工作会的功能;甚至一场广电三法修法,从政策会到国会大小党团党鞭,各行其是,竟然演出呼应民进党版的飙速修法闹剧。其间各重大法案,既想收改革之名,又怕反弹力道太大,更因马态度暧昧不明,出现府院党国会分别揣摩上意,各自暴走的乱象,不仅完全打乱内阁施政节奏,也间接坐实马政府无能的骂名。

江宜桦现在遭到洪仲丘案、大埔拆迁案、服贸协议案、狂犬病、核四公投案等等不管有理无理的冲击或牵连,虽然民调数据不佳,但以他的政治学专业、理念个性以及过去在内阁中的表现,仍有不少人对他寄予厚望,也惋惜他阁员干得出色,为何一当阁揆便不济。最要紧的是,马总统要真正放手让阁员施为,整个内阁必须具有责任的认同与担当,化被动为主动,重建党政协调平台,重整施政的节奏,才能跳脱如今官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酱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