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照2.0如何善终

(图/台中慈济医院提供)

卫福部日前提出《长照10年计划2.0成果报告》,统计了使用长照服务人数以及各种服务人力现况及不足之数。不过,有一种服务职别的现状缺口,却没有出现在卫福部的官方统计资料中,那就是「灵性关怀师」。

事实上,长照三法中明确规定,每个长照机构都应该要配有灵性关怀师,老人福利机构若配有灵性关怀师,评鉴时会得到较高的分数,可见政府鼓励灵性关怀师投入医疗照护工作;在《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中明定,「安宁缓和医疗是为了减轻或免除末期病人生理心理及灵性的痛苦」,因此,完整的安宁团队应该要包含5种职能人员医师护理师、社工师、心理咨商师及灵性关怀师。

作为一种专业,灵性关怀师和社工师及护理师一样,都需要取得正式的证照,才能在医疗院所、长照机构服务。但目前许多安宁团队并不一定配有灵性关怀师。这是因为还有许多国人并不太了解灵性关怀的重要性,投入灵性关怀工作的人数,与实际的需要有极大的落差。

也因为如此,卫福部国健署自2017年起委托史怀哲基金会 执行「安宁灵性关怀人员的培训宣导推广计划」。这个3年计划即将完成并验收。这项计划一方面向社区推展灵性关怀的照顾理念,另一方面积极培养灵性关怀师人才。这是台湾第一次以国家的力量建构属于台湾灵性关怀的专业人员及模式

目前这个计划正在修订的《灵性关怀总指引》,可说是本土版的灵性关怀操作守则,可做为安宁疗护中进行灵性关怀具体遵行的参考与依据,并形成最佳做法,建立安宁灵性关怀服务的完整性与提升照顾的品质。被称为台湾安宁疗护之母赵可式在整合多位学者的看法后,将灵性定义为「一个人对存在的意义价值的认识与体会。」灵性一如生理、理性情绪等,也是构成人类本质的一部分。

而依照史怀哲基金会董事长、同时也是现任台北医学大学台北癌症中心院长邱仲峰的观察,以现在的医学技术来说,90%病人身体疼痛都可以获得一定的缓解,但是灵性的部分却是现在医学技术无法处理的。

安宁缓和医疗与今年通过实施的《病人自主权利法》,目的都是让病人得到「善终」;善终的最佳定义是「死而无憾,灵性安适」,灵性安适可说是善终的最后一里路,非常重要。然而,许多末期和临终病人最被忽略的需求就是灵性平安的课题。根据调查统计,88%的末期病人有灵性需求,但只有6%的病人得到灵性照顾,可见灵性照顾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很多人以为灵性关怀是宗教行为,但其实这是跨越宗教的,其核心是「爱」。灵性关怀师是一位助人者,他的使命在帮助末期病人透过寻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爱与被爱、宽恕与被宽恕、与至高者的关系以及经历希望这5个面向,得到灵性平安与善终。

已有太多临床实证的案例显示,接受灵性关怀、得到灵性平安的末期病人,最终能够安稳离世;而家人也能经历平静平安。

当然,灵性关怀不限于末期病人,在高龄社会中,及早建立人们对灵性需求的探索、建立灵性关怀网,让老人们更早开启灵性对话,会得到更好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灵性关怀的工作应该要随着长照2.0,进入社区进行更深入且普及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