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缺工和缺人才需有长期的教育政策配套

工商社论

「黑天鹅」作者(Nassim Taleb)指出,黑天鹅效应有三项特性:稀少性、影响极大、事后诸葛,黑天鹅最常被误用的情形,就是认为它可以被预测。「灰犀牛」作者(Michele Wucker)指出,灰犀牛跟黑天鹅很像,都会产生剧烈的影响,但两者相反之处在于,前者机率大、可预期,后者机率小、不可预期。

然而,灰犀牛虽然机率大,可预期,但就像是人看见一只犀牛向你冲来,会吓得在原地无法动弹,许多领导者虽然能看见灰犀牛,却因为种种原因推迟决策,最终失败。因此相比黑天鹅,领导者更应该先处理灰犀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无远虑必有大患」,台湾产业十余年来最担心的灰犀牛是「五缺」问题,近年来已陆续发生,特别在缺电、缺人才、缺工特别严重;其中缺工和缺人才正是灰犀牛的典型。

产业界多年来不断提到国内缺工和缺人才的问题,也指出教育政策要有所改进,才能因应未来国家的发展需要。但台湾20多年来的教改以松绑、快乐为主要诉求,充满变动性和不确定性。台湾孩子在教改的冲击下,快乐不可得,程度却逐渐下滑,令人感慨与忧心。

尤其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弱化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大学STEM毕业生大幅减少、大学科系调整又僵化,已无法因应产业发展需求。依据教育部统计,大学STEM毕业生在2017至2020年间,从10.1万人减少至9.2万人,占比也从2015年超过40%降至2020年约32%。

产业发展是没有捷径或是弯道超车的侥幸,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扎实基本功,科技研发植基于扎实理工STEM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STEM教育是需要从小学、中学就重视的,若没有这样理念的教育部,恐无法培育出「脚踏实地、愿意深耕技术」优秀的台湾未来工程人才,没有优秀工程人才,就将看不到台湾未来的产业发展。

台湾的出生人口在1963年是大于42万人,1998年已低于30万,2008年又低于20万,2021年又降至15万3,820人;所以自2017年大学已招生不足,目前已有多所大学退场;为了解决招生不足问题,大学只好招收外籍生,如果是大陆生,因语言相通,学校几乎不需要费心,只要想办法招人即可;可惜在抗中保台及新冠疫情肆虐下,两岸关起学生交换和求学的大门,大学受伤甚重,只得朝别的国家招生,东南亚和非洲就成为重点招生的国家。

然而台湾对东南亚和非洲招生有语言、政治、外交等问题因素,大学招生只得仰赖两地仲介帮忙,仲介者按学生人数收费,差的仲介会编说台湾政府或学校有奖学金,没钱付学费没问题,学生只要有机票费和缴交仲介费就可以来台安心读书了。有些学生到台湾才发觉受骗,必须工厂打工换学费和生活费,好的工厂按《劳基法》行事,黑心工厂会剥削劳工,美国国务院出版「美国2021年人口贩运问题报告─台湾部分」就批评台湾有些大学招募外籍学生,却将他们置于剥削性的奴工劳动条件中,此不仅重创台湾高教的国际形象,更加速台湾私校经营陷入困境。

其实语言相通、经济情况相对好的大陆学生应是最适合台湾,又可以加强两岸的交流,更进一步了解彼此。我们除了新南向政策外,应有从更长远的战略思维。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五缺(水、电、土地、人工、人才)是台湾产业的灰犀牛问题,而在台湾土地是无法增加的,故应先规划国家的基础产业、主力产业、新兴产业及各产业类别间,需要根留台湾合理比例及所需的资源,若超出产能就要移往海外;若是缺工,可先引进海外当地劳工来台工作,优秀员工就可成为未来海外厂干部或员工,以解决五缺部分问题。至于产业相关研发,员工教育训练根留台湾,就要为大学找到优秀的学生来源。

然而这都属于治标方法,治本之道,还是要从长期的教育着手,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植基于教育的养成,我们不能因为很难解决就视而不见也不处理,等灰犀牛撞来时,就只能吓得动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