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真的不缺电?台电切莫说一套做一套

工商社论》

监察院调查2021年「513大停电」与2022年「303大停电」事故,于上周提出纠正案,弹劾台电公司兴达电厂员工及厂长共八人。纠正案文同时提及,台电公司透过需量竞价措施及启用核二、三厂紧急用「气涡轮发电机组」,缓解供电压力。负责调查的监察委员受访时指出,2020年至2022年10月期间,两座核电厂内四部气涡轮发电机组总共发电18个月,作为用电尖峰及大型机组跳脱时的支援电力,而且未将发电量纳入电业年报,形同「黑电」。

监委提出的「黑电」一说立即遭到台电反驳,强调「气涡轮机并非核电,一年本就可发电720小时,其中600小时允许支援尖峰用电调度,依定义不须载明电业年报中。」真是如此吗?只怕台电说法意图避重就轻,刻意忽视机组紧急使用的采行规范。

根据环保署制定的《电力设施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紧急备用电力设施」(如气涡轮发电机)系指单一机组年累积运转时数不得超过720小时下,专用于供电系统跳电、限电期间或其他为维持供电系统正常运转之机组。国内每一座核电厂均配置两部以轻柴油为燃料的紧急用气涡轮发电机组,一部机组的装置容量是4万瓩。原设计是在核电厂发生事故、或因天灾导致厂外电力无法供应核电厂使用时,用来发电以维持厂区正常运作、确保核安的救急设备。

不过,近几年状况已不寻常,以本月6日为例,台电官网当天的供电灯号为代表供电充裕的绿灯,没有限电或供电警戒,也无大型机组跳机,核二厂更未发生丧失外电或其他原因的紧急事故,但厂内两部气涡轮发电机组在下午两点同时被启动,状态显示为「测试运转」。为了确保紧急状况发生时的可用性,备用机组定期执行测试本来无可厚非。令人不解的是,这两部机组上个月才刚做完测试运转,而且2号气涡轮机在当月还前后执行了三次。如此频繁地「测试」到底是何原因?若非因供电吃紧而启动运转,难不成是为了已停机的核电机组做延役准备?

事实上,分析台电的公开资料不难发现,过往在核一、二、三厂正常营运期间,全台气涡轮机组的每瓩等效发电时数均低于10小时,年发电量皆未超过850万度。然而,2014年12月核一1号机因政治因素而提前停止运转后,此一等效发电时数开始明显增加,2015年增加为175小时,年发电量突破1亿1千万度。2017年6月核一2号机也停转后,每瓩等效发电时数达351小时,年发电量一举来到1亿8,353万度;这一年,代表供电警戒的橘灯总共出现104天,为历年新高。至此,气涡轮发电机启动明显已非因例行测试,而是在备转容量率低于6%的供电警戒橘灯出现时,上线支援供电。

吊诡的是,2019年起台电不再公告全台气涡轮机组的每瓩等效发电时数与年发电量,此番若不是监院的纠正案文,外界无从得知,即便日日都是备转容量率高于10%的供电充裕绿灯,原来装置容量不高的气涡轮机组在过去近三年期间,依旧支援供电长达18个月。

以往台电都能确实遵守规范,在供电橘灯亮起之日,方启用气涡轮发电机组。民众如今才知,供电绿灯并不代表全日供电充裕,紧急备用机组仍有可能被启动;而且为了避免外界的缺电质疑,台电官网一律将机组状态注记为「测试运转」。问题是,测试太过频繁且累积时数偏长,欲盖弥彰的注记反而令人怀疑台电是否假测试运转之名、行支援供电之实。再者,既然不是电厂遭遇紧急状态下的供电,气涡轮机组发电量当然必须如监委所言,记录于电业年报中。

另一方面,气涡轮发电机每度电的发电成本高达10元,需量竞价的购电价格也是每度10元,明显高于台电每度2.73元的平均电价。虽说一年数十亿元的额外支出,与台电这两年动辄一、两千亿元的亏损相比,影响似乎不大,但台电接受国家补助,撙节支出是义务,不计成本找电根本画错重点。

监院的纠正案文不仅揪出台电未将机组的支援发电量载明于电业年报中,更反映出全台缺电待解的急迫性。现实是,台电每日公布的供电灯号已明显失真,绿灯俨然成为隐瞒缺电的安慰剂,未公布的「即时」备转容量率恐已深陷偏低的险境。

总而言之,面对正规供电不足,依赖紧急备用机组或需量竞价解套并非有效解方,必须尽早完成电源开发,并续用发电成本低廉的核电,才是同时解决缺电与降低营运成本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