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青年政策的两大问题:缺乏链结和政出多门

工商社论

青年的教育和就业,向来是蔡英文总统最重视的政策之一。五年前,蔡总统启动所谓的「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帐户方案」,时至今日,无论是「就业领航」或是「体验学习」,以及去年上路「投资青年政策」的600亿创业优惠贷款,究竟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消耗预算事小,耽误年轻人美好未来的事大,值得后疫情时代的重新检视。

在「就业领航」和「体验学习」方面,由于高中高职高工高商同学们,有八成以上都选择、或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是继续念大学;也因此,鼓励先就业、再进大学的政策构思,「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帐户方案」遇到的是社会文化逆风

少子化的浪潮冲击之下,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每个县市都要有一个国立大学」。政府过去二十年已经做到的是,大专院校文凭人人都有,可是如今的问题在于:没有一技之长,能不能学以致用。如果说,过去是「考试领导教学」,那么政府现在依循同样的思维,则应该要做的就是透过「就业领航」和「体验学习」,引导那些愿意先工作、再读大学的同学和家长们,进入与之相关的大专院校和研究所。

事实上,有鉴于大学校园和工作职场经常性、甚至是系统性的断链,迫使企业界只能够自求多福。2020年旺宏电子董事长吴敏求捐赠母校4.2亿元兴建「成功创新中心」,并将以每年1亿、连续十年,成立「智慧运算学院」,并建立起和其他九个学院的应用连结网络。如果加上纬创和交大在去年11月共同成立的「嵌入式人工智慧研究中心」,今年2月起并校的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也有(前交大)「国际半导体产业学院」,无论是校友回馈,或是竹科地利之便,都是由企业界因应本身需求,回溯到大学系所、再向上提升到学院的层级,「自己要用的人才,自己培养」。然而,其前提是产业聚落的地方县市,有顶尖理工大学。

由于「就业领航」和「体验学习」的适用对象是高中/职/工/商的年轻学子,要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被政府引导到国家的产业政策体系之内,谈何容易。特别是,18岁学生更容易被导入的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领域;而不可讳言的,这是因为进入的门槛比较低。如果这个前提正确的话,则看得见的是:高等教育的就业市场,自然科学的系所学生,毕业后的机会多、平均薪资高。但没有被看见的是:学校寒暑假的实验室生活,以及进入让人称羡的高科技产业,全年无差别的24小时三班轮休,这些是社会人文科学的青年学子与父母们,不曾真正看清楚的辛酸血泪

由于离开高科技产业的职场,再行创业的资金门槛高,跳槽或成立周边协力厂商,政府能够资助的创业优惠贷款,金额有限,效益难以显现。反而是过去二十多年来,从社区总体营造、文化创意产业、乃至于2019年起的所谓「地方创生」,就是大学院校与在地社区、青年返乡之间的链结。而以政策的具体奖助,鼓励青年学子投入回馈家乡的行列,也成为非理工医学院的年轻学子,可以在政策的引领与资助之下,另一个值得重视的生涯规划出路。

至于在「创业优惠贷款」方面,行政院规划的600亿创业贷款,由经济部文化部农委会合作办理,协助「新创」、「微创」、「文创」、「农创」的业者取得营运资金,而新创和微创的优惠贷款,则已经自去年(2020年)8月1日开办。另一方面,教育部在2016年开放在校生、以及有居留权外籍人士,不再只限于毕业五年之内的大专院校学生,并于2018年更改名称所提出的「U-Start创新创业计划」,是从今年(2021年)1月起,由教育部的青年发展署再次启动。

然而纵观过去不断转型变身的创业优惠贷款与创新创业计划,施行绩效一直无法解决两个问题:第一,缺乏链结;第二,政出多门

就前者而言,以青年为名,却缺乏行政院各部会决策者到执行机关之间的链结,强调创业贷款的个人或团队与参与人数,既缺少教育端到就业端之间的链结,对于成立后的新创事业之永续生存,长期发展资金或贷款需求的「放生」,自生自灭的结果,徒然增加政府与社会的不必要负担。就后者而言,应该赋予教育部以及所属青年发展署(前身是行政院青辅会)更大的权责,从高中端「先不进入大学」的「就业领航」和「体验学习」,连结到大学校园的教育现场。若每个单位都执行一部分的计划,根本无从评估政策成败,也没有应负责的机构。总之,政府执行多年的青年教育和就业政策,至今实有必要评估效益并滚动检讨,让青年们得到真正需要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