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亮/注意,选民正在用脚投票
文/郭正亮 总统大选进入倒数40天,根据未来事件交易所预测,蔡英文当选看好度已经高达91.9%。但在选举热潮之外,却有越来越多台湾人才选择「用脚投票」,不再关注台湾大选,而是默默离开这个让人失去希望的伤心地。
2014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报告显示,台湾高技术人才外移比率高居世界第一,比第二名印度还高出10%。美商韬睿惠悦企管顾问公司也在2012年指出,台湾中高阶管理人才年薪远低于日港京沪,科技业薪资甚至早在2011年就被中国追过。美国商会早在2011年指出,高达八成美商担心台湾有人才短缺问题。英国牛津经济公司也预测,2021年全球人才供需落差,台湾人才缺口比例将是全球第一。
最近几年,台湾每年外流的经济与技术移民高达7,000到26,000名不等。光是2007-12年,中研院就有61人被邻近国家挖走,科技人才外流大陆更是严重,光是2009年11月新成立的华星光电,就挖走台湾200名面板人才。理由几乎都一样:薪资差距太大、发展机会更多。前研考会主委魏启林就直白表示:「台湾经济出了大问题,一流人才碰到二流经济,看不到未来舞台」。
台湾最优秀的学界人才,几乎都在公立大学和政府法人,但政府资源不足、限制产学合作、动辄质疑图利,都使台湾学者宁可外流到更少管制、更鼓励创新的国家。美国私立大学的校务基金运作良好,教学、研究、产学合作早已形成良性循环,但后起之秀的大陆学界狼性更强,全国552所大学育成5,279家企业,资产高达3,538亿人民币,光是北大所属校办企业,资产就高达1,176亿人民币,拥有如此丰沛资源,当然可以从台湾学界挖走顶级人才。更严重的是,诚如《远见》2015年9月号专题报导,中国大陆正掀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创业潮,台湾如果不尽速提出因应策略,很可能还有下一波更严重的人才外流,甚至还将扩及台湾科技新生代。2015年5月,大陆国务院推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列为五大基本方针,所鼓励的3D列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科技、环保科技、新材料等创新领域,与台湾未来十年展望几乎完全重叠。为了鼓励全民投入结合网路运用的创新2.0,大陆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地方政府争先恐后推出「众创空间」,例如北京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深圳柴火空间、杭州洋葱胶囊等等,园区面积动辄上万坪,提供创业者低经营门槛,以及各种租金减免。光是2015年7月,大陆创投市场的投资规模,就创下2,391.4亿元台币历史新高。2015年大陆将有450万家新创公司,比2014年新增90万家,2016年新创公司更将高达600万家。如此结合政策优惠、资金优势、群聚效应,大陆风起云涌的「众创空间」,很可能导致台湾科技新生代的新一波出走高潮。除了关心「用手投票」的热情选民之外,总统候选人也该关心对台湾前景感到无奈、不得不「用脚投票」的各界人才,尤其是方兴未艾、还没下定出走决心、对前途感到彷徨的台湾新生代。
●作者郭正亮,前立法委员,目前为专栏作家。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