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引进印度移工不能解决缺工问题
台湾缺工的成因复杂,也绝非扩大引进印度移工就可迎刃而解。图/美联社
内政部刚公布的人口统计显示,受出生人数持续低于死亡人数、国人恢复户籍情形趋缓所影响,台湾总人口回降至2,342万人,终结了连18个月以来的正成长。与此同时,为补足劳动力的缺口,政府确定引进印度移工来台,但消息一出,劳工团体反弹声浪四起,质疑此一做法将排挤国人就业机会。事实上,台湾缺工的成因复杂,也绝非扩大引进印度移工就可迎刃而解。因少子化引起的人口问题,逐渐扩散到劳动力层面,成为企业经营的隐患,对即将成立新政府「百工百业打造台湾产业」的理想也构成了挑战。
长期以来,台湾企业经营面的问题可归纳为「五缺」,其中讨论最多的是缺电,但企业界愈来愈关心的则是缺工。大选期间,各工商团体意见领袖与总统候选人意见交流时,都提及即使愿意深耕台湾,却普遍面临找不到工人的处境,而目前外劳政策独厚营建业为主的制造业,忽略了服务业也有基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当人力资源逐渐成为台湾的稀有财时,劳工的工作选项相对提升,使得基层的工作乏人问津时,目前的选项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透过机器人予以取代,二是鼓励已退休者重返职场填补人力空缺,最后则是从海外直接引入合适的劳动力。
上述方式都可发现有企业开始采行,例如已有不少的餐厅,以机器人送菜搭配客人以平板直接点菜,减少现场人力的需求。劳动部新出炉的政策则打算透过补贴方式,鼓励合乎一定条件的退离休人员重返职场等。
但不同的方式也有其盲点。如机器人灵活度低、服务没有温度,也难以和一般服务人员一样,根据不同客人需求提出客制化的建议,难以提升服务品质,导致其应用也难以普及化。而退休人员即使有意重回职场,他所能够负担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均非年轻力盛时所能比拟,不能以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式简单看待,在完整的再就业配套措施出炉前,由政策提供额外补贴的效用即使有也很有限。
至于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处理人力短缺问题时,最希望争取直接补充外籍劳工的选项,则要面临劳工团体抗议声四起的压力,以及国人对于移工来源国的文化磨合疑虑。不容否认的是,外籍移工行踪不明率与人数的确持续增加,内政部统计数据累计已超过8万人,政府部门管理无方难辞其咎,反对引入外劳的团体也以此为理由,要求须先做好强化管理,再来谈开放的问题,他们并担心企业大量聘用外籍劳动力,会使得调整薪资待遇增添阻力。
坦言之,当缺工问题几乎成为所有企业的共同心声时,政府如不严肃面对并尽快提出解方,外向型的制造业将会移转生产基地、内需为主的服务业则减少投资,所谓的「百工百业打造台湾产业」也沦为空谈。既然引进印度移工MOU的签署让此一问题提早引爆,建议即将成立的新政府不妨直球对决,说明此为支持产业在台湾生根的必要作法,但具体作法上,宜由台湾本地劳工多不愿投入的领域做起,例如一直以来的营造业、以及需求持续提高的看护业等,设法缓解来自劳方的压力。
至于导入退休人员的构想,如认为这是可以发挥的一条新路,务必摆脱「有补贴就能成事」的思维,包括弹性工作时间的赋予、健康保障的范围与给付条件、乃至工作内容的重新设计等,都需要全盘重新来过。
还要强调的是,上述说法主要聚焦在蓝领劳动力「量的不足」,其实白领阶层与高等技术人才需求,也同样有此情况。由于政府的产业政策侧重在科技业,特别是半导体产业,人力政策似又步上绿电发展的后尘,珍贵的生产资源分配呈现过度的倾斜。举个例子来说,台大化学所一直以来约9成学生为护国神山延揽,导致其他化学领域寻找人才相对困难,引来不少教授出现反弹声浪,甚至一度倡议废掉硕士班,不要成为特定企业的职前训练所。
劳动力在当前的台湾是极受重视的生产要素,各行各业都需才若渴,此时的政策制定更须审慎,过于偏重在特定的产业乃至个别企业的做法,留下让整体产业偏颇发展的后遗症,长远来看,只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