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全球供应链重组后的台湾企业经营问题
工商社论
中华征信所于28日公布最新出版的「台湾大型企业排名TOP5000」,显示在2021年全台前5000大企业,除了在营收总额、税后纯益总额,平均纯益率及平均净值报酬率等多个面向的数据创下历史新高的纪录之外,在营收成长率、税后纯益增加金额,以及营收成长家数等不同领域,也同步创下2011年以来的新高。
在呈现5000大企业于2021年全球疫情持续紧绷之下,能够共同创出多项「历史新高」及「十年新高」的空前佳绩,中华征信所的解读,是认为此代表历经美中贸易战转型,以及全球供应链重组后,反而让台湾得以大赚「机会财」与「转型财」。
进一步解读,2021年跨国供应链面临断链危机,而台湾因为品质、信任度让跨国品牌商最感安心,因此才能获得大量转单或加码订单,从而赚到「机会财」,至于赚到「转型财」,则是源于在疫情期间,「实体零接触产业」崛起,包括从上游的晶片设计与代工等各种电子零组件的生产,及延伸至下游的资通讯产品组装,刚好都是台湾ICT产业的强项,因而才能掌握此一转型升级机会,获利表现令人惊艳。
但正所谓「居安必须思危」,中华征信所因而建议,台湾除了要把全球战略产业供应链的核心做大、做强之外,同时也要防范其他的经济强国,以及台湾的竞争对手。
至于有待防范的强国,中华征信所虽未明言,但包括美国、中国,乃至于日本、欧盟等,近年来积极的拉拢、争取台湾资通讯开发、代工、产制大厂前往投资、设厂。至于包括新南向、印度、东欧等部分新兴市场代工国家,从模仿、复制台湾成长模式,到进一步取而代之,自然也将是台湾相关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大赚「机会财」与「转型财」不容忽视的风险变数了!
另外,堪称与中华征信所的年度大型企业排名报告「桴鼓相应」的,则是台湾董事学会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巧合的也选择在28日举办的年会中,发布「2022台湾董事会白皮书」。
「白皮书」中除了显示,台湾股市在2021年的总市值与成交总量,分别是2019年疫情爆发前的1.5倍与3.5倍。同时学会发起人蔡鸿青也语重心长的指出:随着近来全球货币政策走向紧缩,资金行情已黯然结束,台股也正出现结构性改变。他并明白指出,台湾已经进入第三个经济世代,也就是从「高成长、低成本」进入「低成长、高成本」的新营运样态。
于此,姑不论所谓「第三个经济世代」之说是否已成定论。但蔡鸿青顺势归纳出台湾企业经营所面临的五大挑战,无疑对沉醉于过去两年耀眼营运绩效的企业,形同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了!
第一个挑战,他认为就是台湾长期高额股利配发,及过低的研发投入,使企业的竞争力前景堪忧。依2021年数据统计,台股的前100家「外资投资好公司」,外资持股率占3成,而近三年股东权益报酬率高达27%。使得营运绩效良好的上市公司,形同外资最爱的「提款机」。结果固然因而吸引更多外资投入台股,但企业盈余分配「此长彼消」,相对挤压研发资金的投入,后果即是使企业的竞争力前景堪忧了!
第二个挑战指的是过度倾斜半导体产业的资源配置及资本投资,其结果固然让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大发财,但却不利于其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然而在股市只在乎追求高投报率的短线操作思维下,恐怕只能徒呼奈何了!
第三个挑战则挑明约9成上市柜企业是供应链模式,使得中小型企业将无法负担日益升高的合规成本,包括净零碳排下的碳税成本等,看来也将是知易行难的课题了!
至于第四个挑战,也就是家族企业活化转型及老化接班问题争端不断。这个议题,对大家而言早已见怪不怪,但相对于非东方文化背景的西方企业较少受到家族企业的框限与干扰,则即使一再示警,但对家族企业的角逐者而言,恐怕也只会视之为「狗吠火车」罢了!
最后一个挑战,涉及中小型股为主的台股企业,不论是受限于资本只能被动转型升级,又或因为近年来在永续发展前提下必须投入的成本暴涨,同样也将削弱整体的产业竞争力了!
面对挑战,可以带来转型升级的契机,却也可能因而没顶。而关系到的,则不只是企业的兴替,更是国家竞争力的消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