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供应链脱钩」是厂商无法逃避的重担

工商社论》

新年伊始,震惊产业界的新闻就如潮水般涌来,本报报导美国电脑品牌戴尔(Dell)通知供应商,希望到2024年停止使用中国制造的晶片,并且大幅减少在中国生产的其他零组件;另外一家电脑大厂惠普(HP)也正在评估将生产线撤出中国的可能。另外,中国组装代工大厂立讯再下一城,传出将与苹果签订高阶iPhone组装大单,打破富士康独家组装iPhone Pro的格局。

戴尔、惠普、苹果都是以终端消费市场为主,理论上并没有国家安全与军事冲突的顾虑,他们传达的讯息极为清晰,虽然中美关系近期有显著的改善,但是产业供应链脱钩(Supply Chain Decoupling)的脚步却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全世界脱离世贸组织(WTO)建立的秩序,正在快速奔向双供应链、甚至多条供应链的产业与贸易架构,地缘政治冲突迫使产业全面脱钩,是所有企业决策者不可承受之重。

除了电子产业生产线的脱钩,我们也观察到,在根本没有国安威胁的服饰、运动鞋类等消费品产业,也面临脱钩的考验。2022年各跨国企业的财报即将陆续出炉,我们选取爱迪达、Nike以及多家跨国服饰业的营收报告可以看到,被称为「国际品牌」的跨国服饰公司去年在中国业绩纷纷出现重大衰退,曾经靠着中国市场获得重大业绩增长动能的爱迪达等,去年在中国的营业额竟然暴跌将近3成,相对的安踏、李宁等中国民族品牌则快速取代国际品牌的市场。

国际品牌在中国销售大幅衰退,源头可以推至2020年开始酝酿的新疆棉花事件,中国网民从2021年3月开始对H&M等国际品牌发起抵制运动,事件已经在媒体大幅报导,就不赘述,但是自此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就江河日下,2022年虽然有疫情清零封锁造成的零售市场急冻,但是国际品牌从中国退却,大陆民族品牌的兴起,形成品牌脱钩趋势。

在脱钩的大趋势下,台湾厂商被迫放弃最有效率的生产模式,必须建立至少两套的生产供应链,仁宝、纬创为了满足戴尔、惠普需求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耗费巨资投资新厂,在财务、管理、人员上的成本都显著上扬。全球被动元件MLCC(积层陶瓷电容器)龙头日商村田制造所,除了完善中国新厂之外,也在泰国、菲律宾、与日本投资或者扩充新厂,供应链从最有生产规模的一条变成多条,以因应终端厂商的脱钩要求。

还有,不只是中美地缘政治冲突,美国带头补贴新能源、电动车、卫星网路等具有未来性的产业,政策从传统的开放美国市场、欢迎全球企业销售,转换成以巨额的财政补贴来扶植「本土企业」,拜登总统力推的《降低通货膨胀法案》,给予「美国制」的电动车每辆最高7,500美元的巨额补贴,把欧洲、日本、中国制的电动车排除在外,已经引发欧盟与美国之间的贸易争议。但是,德国做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在俄乌战争的能源转换政策下,给予德国能源企业巨额补贴,也同样违反欧洲共同体的开放原则,将非德国企业排除在外。各国政府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产业补贴,迫使业者必须在不同国家进行重复投资,类似台积电赴美设厂的无奈,成为各大企业无法逃避的负担。

产业链全面脱钩的趋势,给厂商带来的挑战是全面的,从最源头的原物料采购成本增加、零组件供应链时程拉长、运输成本增加、劳工成本的大幅上升、或者难以找到有效率且稳定的劳工、多重供应链所必然发生的「长鞭效应」(Bluewhip Effect)下必然产生的库存增加、连带财务上流动资金调度的困难、以及以美国带头,各国政府越筑越高的关税与行政壁垒,每一个环节都同时指向「成本上升」、「管理困难」、「摊提折旧大增」等负面冲击,还有,供应链整体成本上升、资源运用效率下降的结果,也将使得全球的通货膨胀高居不下。

「脱钩」将是2023年全球产业局势的主旋律,所有生产要素的波动度都会增加,成本会上升、最终侵蚀企业的获利,但是厂商在脱钩洪流中没有逆势而为的选项,只能谨记达尔文的「物竞天择」:最强、最大的物种不会是最后的赢家,只有能够不断适应改变的物种才能生存(Only the fittest will surv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