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应对全球产业链的解构与重建
工商社论
过去四年层出不穷的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让全球各行业费尽三、四十年打造出的缜密产业链出现结构崩解现象,而国际政经和环卫情势持续变幻莫测,甚至彼此扞格,使得全球产业链的重建至今仍在动态调整难以定型,尤其是「世界工厂」大陆在近期产经局势复杂难测,更增添产业链重建的难度。
观察近期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可从纵向的时间轴和横向的政经变化两大面向来解析。以时间轴看,2018年初中美贸易战爆发是此次产业链解构的导火线。在中美互征高额关税之下,包括台商在内的中外资企业,为了减轻税负压力而开始展开迁厂行动,迁厂地点锁定在与中美欧各签有自贸协定或关税优惠的东协地区。一时之间,前往越南、印尼、泰国、菲律宾等地考察投资环境的外商络绎不绝,许多台商也紧锣密鼓地推进在东南亚的新投资案。
但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这波产业链调整的节奏。初期,疫情从武汉蔓延全大陆,各地纷传停工、停产、断链,很快冲击到全球IT、汽车等产业链,使得前期的产业外移速度有加快趋势。然而,2020年下半年情势出现逆转,一方面,大陆很快控制疫情,经济率先复苏,另一方面,东南亚各国疫情快速扩散且持续延烧,当地工厂随时必须配合防疫政策停工停产,大幅增加企业经营成本,许多有意迁厂者因此却步,产业链在中国境外的重建之路受阻。
随后,2020年底,拜登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许多企业寄望拜登减轻对中国的敌意,取消川普时期对中加征关税的措施,因此产业链的调整陷入观望期。然而直至今日,拜登政府不仅未取消川普时期的关税政策,对中关系更升级成拉拢盟友对抗中国的格局,紧绷情况较川普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产业界对于美中重回贸易战之前的友好关系的期待几乎落空,产业链的重建又踏上势在必行之路。
以横向的政经局势看,影响全球产业链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大陆内部政策的外溢效应和区域经济整合进程。在大陆内部方面,面对美国贸易和科技「脱钩」压力和疫情冲击,大陆领导人自2020年开始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经济政策,宣告大陆启动以内需市场为重心、在产业上不依赖外国市场的战略。
这是大陆以出口为导向的传统产业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对于多数从事来料加工出口和IT代工制造的台商和外商来说,这也是一个产业链即将变动的重要讯号。事实上,「双循环」政策在这两年持续发酵,显而易见的例子,是苹果供应链在大陆的本土化加速,许多苹链上重要的台资和韩资企业,逐渐将大陆的生产线移转至东南亚或印度,这个趋势预料还会延伸到各产业并长期推进。
其他大陆政策的影响,还包括近期配合减碳而实施的「能耗双控」政策,除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面临迁厂压力之外,限制煤炭等传统能源所引发限电、停电的疑虑,将是业者是否迁移生产线的重要考量。
区域经济整合也是影响产业链调整的重要因素,关税减免则是最大诱因。近年亚太地区完成多个多边自贸协定,中国─东协自贸区在2010年启动之后,大幅降低关税为双方带来实质的经贸利益,当年已引爆一波台商南向投资热潮。在中国─东协自贸协定的基础上,加入日、韩、澳、纽四国签署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在2022年1月1日生效实施,虽然多数产品降税时程长达10~20年,但在加入日、韩、澳等经济大国之后,彼此降税的边际效应巨大,对于被排除在外的台湾而言是一大挑战,受冲击的石化、钢铁等产业,势必得提早进行产业链的布局和调整。同时.台湾应想方设法挤入CPTPP(跨太平伙伴全面进步协定)的窄门,借此抵销RCEP对台湾产业的负面冲击。
产业链具有上下游群聚、贴近市场或原物料供应地等特性,同时,产业龙头「母鸡带小鸡」,也可发挥产业链顺利移转的效益。但综合上面的纵横向因素可见,当前全球产业链结构陷入极不稳定的状态,许多业者进退维谷。较佳的因应之道,是分散生产线,因地制宜。
观察近期许多台商,都有类似的双重策略:其一,保留原来在大陆生产基地,转攻大陆内需市场或打入红色供应链;其二,在东南亚和印度另辟新生产基地,负责欧美市场的订单。而受近期全球海运塞港的教训,一些业者为了更贴近市场,甚至考虑到墨西哥或东欧设厂。
面对全球产业链的解构与重建挑战,曾拎着一只皮箱走天下、历经无数大风大浪的台商,应再次发挥其灵活转身的特长,拟定顺势而为的投资策略,方能在全球产业链出现剧烈变化的当下,再次取得有利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