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建构一个有利生技产业发展的资本巿场
工商社论》
生技产业是全球各国都高度看好的未来产业,也是过去30年,不分党派政府一致大力推动的「策略新兴产业」。但在发展的漫漫长路中,始终未能达到国人的期待,原因何在?简单来说就是水土不服,台湾有诸多生技产业发展所需的环境、法规、及机制均尚未到位,而其中之一,就是要有一个能支持生技产业长期发展的资本市场。
生技产业与台湾过去所熟悉的制造业大不相同。我们熟悉的电子、半导体、化工、机械等产业多以制造为主,属于「工程产业」(Business of Engineering),在公司成立开始投资时,基本科学原理都已厘清,接下来的重点,在于如何找到好的应用,如何建厂大量生产,如何降低成本,如何做好供应链,这当中虽仍需要许多技术及产品的发明改良,但不确定性较低,也较接近市场,因此风险相对较低。
但生技产业则是一个「科学产业」(Business of Science),从早期生命科学尚在研究阶段就已成立公司,是一个起步早、时程长,不确定性高的创新产业。再加上因攸关生命安全而受到法规严格管制,导致生技产业的产品开发时程更长、所需资源更多、成功机率更低。这样的科学产业能投资吗?这可以从国际上很多成功生技案例得到答案。
以美国那斯达克(Nasdaq)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目前上市的生技公司,不但尚未获利,也还有许多公司没有营收,但它们的股价和市值却很高。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在30年前上市、当年没有营收和获利的小型生技公司如Amgen、Genentech 等,如今已经发展成全球知名的大型药厂,投资人收获满满。所以生技不但可以投资,一旦成功,单价高、市场大、回收倍数非常高,是一个高风险、高报酬的产业。
在资金募集方面,由于生技产品从研发、到上市、到获利的时程拉得很长,往往须要1、20年,很少投资人可以忍受那么长期没有回收,因此投资必须经由转手分阶段完成。有些专投早期研发型公司,有些专投中期公司推进临床验证,有些则专投晚期生产销售的生技医药公司,每个阶段都创造不同的价值,即使产品尚未进到市场,也可以有不同的估值及回收。
因此,相对于一般制造业一次投资、短期回收的「百米短跑」相比,生技产业的投资像是一场「接力马拉松」,必须要靠许多不同的公司分段合作,一棒接一棒,才能跑完从研发到商品化、进而最终获利的终点。
针对这些特性,生技产业投资及募集资金的平台,也必然与一般讲求规模和短期获利的股市大不相同。首先它的投资人必须要有高风险高报酬的胃纳,其次要有管理及承担更高风险的能力,更须要有前瞻而深入的科学及研发知识,及熟悉生技产业营运模式及评价的专业,而投资交易的平台及规则需更灵活有弹性。美国因为有这样具前瞻性、能支持高风险的资本市场及投资人,才可能培养出今天蓬勃发展的生技产业。
最近看到证交所创新板(TIB)积极主动对外招商,充满着专业热情,令人印象深刻,也为台湾生技产业看到了新希望。创新板符合创新科学产业早期无营收、开发时程长、及高风险高报酬的特性,应该可吸引相当多创新公司及专业的投资人。
目前的瓶颈,在于交易及融资量能尚嫌不足,且国际能见度较低,期望未来能加强国际推广合作,进而引进更多外资。此外,如何做好高风险的监管机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也是需要特别加强的。当然在这样的资本平台上,投资人本身就需要负担起较高的成败风险和责任。但无论如何,这个资本市场还需要赢得投资人及上市公司的长期信任,只有培养出更多成功的上市公司,投资人才会买单,市场也才会兴旺。
总之,创新产业的发展主要靠两只脚,一只是创新科技和团队,另一只则是充裕的资金,没有资金产业无法存活,而像生技这类高风险的创新产业,尤其需要有能承担高风险的资金来支持,才可能持续投入研发,把创新产品推到市场上。
如果一个国家一直停留在传统低风险的投资思维,而缺少愿意了解创新科技、且喜欢高风险高报酬的投资人,也缺少能提供高风险高报酬投资交易的资本市场,那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发展真正创新的科学产业。我们期待将来创新板能成长茁壮,为台湾生技产业带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