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央行应铁腕遏阻厂商炒汇

工商社论

疫情低利环境持续下,大批热钱如无头苍蝇四窜寻找获利,金融市场波动高于过往,中央银行稳定市场难度也比过去更大。直白点说,央行每天守在门口抵挡炒汇热钱就已经够忙了,竟然还有厂商透过远汇或借美元等方式炒汇,自己人暗算自己人,对央行来说,这类祸害势必要以铁腕让他们付出代价,否则恐难压抑市场投机气氛。

央行外汇局新局长蔡烱民上任不到十天,于上周召开临时记者会公布厂商炒汇案,其中是有部分银行违规受理在台粮商新台币远期外汇交易(DF);二是企业利用国外借款进行炒汇。

针对粮商一案,央行是报表稽核发现部分外商银行在台分(子)行自2019年7月起大量受理在台八家粮商公司新台币远期外汇交易,至2020年7月累积承作金额高达110亿美元,经专案检查案关六家银行后,查该等粮商公司有以商仲贸易为名,大量承作新台币远期外汇交易进行炒汇,影响外汇市场稳定。

央行掌握的事证包括在台粮商公司以商仲贸易为名,大量承作新台币远期外汇交易,进行炒汇,其中在台粮商公司经营集团企业转单商仲贸易,仅扮演集团贸易记帐单位,相关交易未涉及在台子公司实质交易;以新台币为功能性货币,透过集团内企业进行跨国买卖商品,掣发相关商业贸易文件,进货以新台币计价销货则以美元计价,并皆以美元收付,刻意创造新台币曝险;由集团关系企业掣发日期、金额,及交易方向等形式相符商业贸易文件,俾其大量承作新台币远期外汇交易。

依央行规定,厂商承作新台币远期外汇交易须符合「实需原则」,并由指定银行负责实需的认定及审查;厂商必须有收付外汇事实,且有实质新台币汇率避险需求,并提供相关交易文件佐证,始得承作新台币远期外汇交易。

也因此,央行金检后认为相关银行执行认识客户(KYC)作业未尽充分,未能深入了解客户整体营运模式、新台币曝险及避险需求,且未确实查证客户所提供文件的实需性、关联性合理性,致该等粮商以商仲贸易为名,大量承作远期外汇交易进行炒汇。

至于厂商借美元炒汇,台湾目前外汇资金进出相当自由,涉及商品、服务贸易及经主管机关核准的直接投资及证券投资均无限制,仅对部分短期资金进出尚有企业每年5,000万美元累积结汇金额限制。但依近三年平均每年累积结汇金额实际使用情形统计,企业仅约100万美元,显见企业日常资金调度需要额外使用到每年累积结汇金额者并不多。

但央行日前透过场外监理,发现企业利用国外借款汇入资金结售新台币明显增加,经赴银行实地查核结果,发现有企业为规避累积结汇金额之管理,以极低资本额增设新企业方式,创造每家每年5,000万美元累积结汇金额;向国外关系企业借款,短期内反复汇入结售为新台币,随即又结购美元汇出,赚取额外汇兑利益;从国外关系企业借入美元结售,停留新台币帐户未予运用;向国外借入高利率外币借款结售为新台币,用于偿还较低利率国内借款。

针对这部分,央行强调企业向国外企业办理外币借款,应以原币保留使用为原则,有实质新台币用途再兑换为新台币,不应利用每年累积自由结汇金额,作为炒汇途径。但相关案情因央行还在调查,将依据相关检查结果做进一步处理。

过往央行对专案金检和厂商炒汇多是低调处理,鲜少有结果和处分未完全出炉就召开记者会的情况,由此也可知,国内企业一方面大喊新台币升值不利经济,却又反过来用各种名目炒汇,自己人捅自己人的情况,已让央行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毕竟,专案金检可能动辄数月到年余,届时炒汇者已赚饱赚满、市场也被有心人制造动乱,央行回过头出手将为时已晚;这也是央行本次采用半警告的方式,对厂商和银行同时下通牒,明确画出央行的红线所在。

治乱世宜用重典,何况厂商和银行炒汇等于是赚国难财,央行除了金检和公布炒汇手法,惩处上也有必要较过往更严格,例如对违规的银行应暂停其一定时间外汇业务,至于厂商如炒汇取得不当利益是否可追回,或列为银行黑名单,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也就是央行在动用子弹干预、维持汇市稳定的同时,对违法乱纪者也应该要其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否则不足以遏止此类形同窝里反的投机行为。

更何况,稳定市场向来是央行职责所在,央行也一直表现出色,近年央行透明度也显著提高,唯一可再强化的便是监理权和处罚权,如果主管机关对炒房地者有办法可增加其成本,类似厂商炒汇行为,除了口头警告外,主管机关还能做些什么实质惩罚?值得央行好好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