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央行升息抑通膨 应适可而止

工商社论》

为对抗通膨,欧洲中央银行(ECB)8日宣布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升息,将基准利率调高3码(1码是0.25个百分点),基准存款利率从0%调升至0.75%。而日前刚公布的8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8.3%,高于市场预期,显示通膨率依然居高不下,联准会(Fed)不仅下周例会将至少再升息3码,激进升息策略可能会延续到2023年。今年以来,美、英等央行已多次升息,长期维持极低利率的欧洲央行(ECB)也开始升息,结束负利率政策,且在美国、英国、欧元区高通膨压力仍将持续一段时间的前提下,未来货币紧缩力道不排除再加大。

相较欧美采取紧缩政策,大陆和日本则延续宽松货币政策不变。至于台湾央行,今年3月已拉高政策利率1码,6月则采升息半码加升准1码的价量并紧政策,后续央行货币政策是否该一路跟着欧美英紧缩下去,其实不无讨论空间。

首先,台湾与美国经济结构及金融体制差异大,央行其实不宜完全复制美国Fed的货币政策架构及决策组织。台、美经济特质不同,货币政策考量也应有异,台湾因属高度开放的小型经济体,加上贸易依存度高,货币政策须同时考量利率及汇率稳定对总体经济的影响。而美国是大型经济体,货币政策主要考量利率对总体经济的影响。

台、美的金融体制不同,也形成不同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台湾金融体制主要以银行为主体,但美国主要以资本市场运作为主,Fed借由政策利率调整引导市场殖利率曲线,从而影响经济活动。由于台、美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及政策目标都不尽相同,货币政策与美国亦步亦趋,对台湾来说未必是最佳解方。

其次则是就经济成长率和物价成长率来看,台湾和欧美的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英国7月通膨率冲至10.1%,8月虽小回至9.9%,但仍在历史高档。欧元区8月通膨率初估值达9.1%、美国8月通膨率也仍高居8.3%,相较之下,台湾全年物价涨幅虽可能高于3.5%、相较欧美英等经济体仍属相对温和,且距离市场一般所谓2%的通膨目标,超出幅度并不像欧美那么猛烈。

以中央银行提供的预判数据为例,在物价展望的部分,去年台湾CPI年增率为1.96%,今年前八月为3.1%,主要机构预测今年台湾通膨率平均约3%,但明年因供应链瓶颈缓解和国际原物料价格回落等原因,预估可回落至2%以下。诚如央行结论「台湾相较主要国家,物价平稳」,央行货币政策的力度,自然也应有所斟酌。

更何况,升息抗通膨,绝非全无负作用。最明显的,即是今年全球经济成长已趋缓,明年全球更可能陷入低经济成长伴随高通膨,甚至是经济衰退。主要是目前多数央行已积极紧缩货币,若通膨未能快速降温,势将加大升息力道,使融资成本大幅增加,让经济活动承压,尤其Fed若持续大幅升息,美国经济衰退机率也会攀升。当经济大幅衰退,Fed等主要央行升息步伐势必被迫调整或转向,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因而更加震荡。

再加上若干经济体以美元计价的外债规模庞大,美元走强下,伴随资本外流,这些经济体的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将大幅升高。日前央行总裁杨金龙在工商协进会演讲时,即强调面对全球多重下行风险,台湾宜密切关注国际间各项风险的外溢效应。可见央行对欧美竞相加息可能造成的各种负面效应,不敢掉以轻心。

所以如此,主要是多数央行采紧缩货币政策,让全球经济成长减缓,尤其台湾主要出口市场美国经济衰退机率上升,消费性电子产品需求如果降温,势必让台湾出口成长动能趋缓。全球景气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也让厂商对经济前景保守,部分厂商面临库存去化压力,民间投资成长恐因此受限。且民间投资与出口连动性高,若明年出口成长趋缓,同样会制约民间投资成长。

台湾为小型开放经济体,出口动能与企业投资意愿深受国际风险影响,倘若明年外需动能减缓,政府最佳对策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例如扩大公共建设,来激励内需。也就是说,明年台湾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物价,而是经济成长,且要救经济必须「由内而为」,外需的力道可能不如民间投资和消费,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持续升息措施,对央行显然不是好选项。

美国因为通膨高涨,采取急速且偏激的紧缩政策有其不得已之处,加上身为大型经济,美国如果发现「过头」时,随时有急转弯的权力,但台湾没有任性的本钱,央行货币政策更须三思而后行,依台湾经济、物价拿捏好合理尺度,绝对不能只是照欧美央行的步调复制贴上,否则恐酿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