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物价蠢动?央行升息时间还没到

工商社论

物价被视为干扰近期国际金融市场的黑天鹅台湾是否也面临通膨压力中央银行是否会因此调涨利率?最近引发了不少讨论。如果以央行6月第二季理监事会提出的数据来解答,得出的结论是台湾近期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输入型通膨,即国际油价和原物料上涨带动物价走高,至于国内物价虽较先前走高,距离通货膨胀(一般标准为物价年增率长期高于2%)仍有一段距离

依央行统计前五月CPI平均年增率为1.39%,不含蔬果及能源的核心CPI年增率为1.13%,确实都还在「温和上涨」的范围。以主要分项来看,前五月涨幅最高的是油料费和运输费各涨了0.35%和0.33%,房租、蔬菜、成衣肉类、外食费娱乐服务的涨幅介于0.12~0.06%,仅通讯装备和水果两项价格为下跌。

当然,对于物价变化,各族群感受可能不一,例如租屋族对房租涨幅可能格外有感,有自用住宅的主妇则可能较关心肉类和蔬果价格变化,年轻人则可对外食和娱乐服务感受较深。企业看物价当然也和一般民众有更大的不同,特别是台湾许多原料仰赖进口,国际价格的变动对民众来说未必有感,但厂商往往第一时间就会产生成本压力,进而要考虑是否调整至终端的产品价格。

在各界关切和感受重点不同的情况下,行政院稳定物价小组主要是关注17项重要民生物资,包括米、面粉、猪肉、鸡肉、鸡蛋、酱油、糖、沙拉油鲜奶奶粉速食面、面包、衣服清洁剂卫生纸、沐浴用品、卫生纸、牙膏洗发精,即民众日常生活较常购买的商品项目,对其价格涨跌较有感受,进行统计;至今年5月,这17项重要民生物资CPI年增率为1.33%,涨幅则是持续第四个月减缓。

套用央行的说法,今年台湾通膨压力主要来自油价回升,预估通膨率高点落在第二季,应属比较基期偏低的短期现象,下半年因基期偏低因素逐渐消退,通膨率可望缓步回降;惟台风豪雨天候因素仍将是一大变数,且考量输入性通膨压力增温及机票价格持续高涨等因素,央行因而将全年CPI及核心CPI年增率预测值由1.07%和0.77%,上修至1.6%和1.11%。再白话一点,就是今年物价会比往年走高,但还在央行可接受和可控的范围内。

央行升息是过往平抑物价走势的主要方式,全球金融危机前,纽西兰央行首先于1989年采通膨目标化机制英格兰银行(BoE)、加拿大银行等许多主要央行也都跟进;至于联准会(Fed)、欧洲央行(ECB)、日本银行(BoJ)及瑞士央行(SNB)虽未采典型的通膨目标化,即走「弹性的通膨目标化路线,目前以2%的通膨率为目标,但多年来实际通膨率都未达标,已严重伤害相关央行货币政策的可信度。

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间普遍认为央行的职责不应局限于物价稳定,更有学者直指主要央行普遍采行的通膨目标化机制「并不理想」,因为可能过度专注于物价稳定、反而忽视金融稳定,进而助长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就连原先带头采通膨目标化的纽西兰央行,也已淡化通膨率目标,并将充分就业纳入央行法定职责。

由于历史因素、经济结构差异、金融市场发展及金融制度不同,各国适合的货币政策架构都不尽相同,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架构自然也没办法有一套放诸四海皆准的准则。再说,目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变化较过往加剧,很多时候都处于所谓的非常态或新常态,单以物价涨幅决定央行是否升息,也未必是合宜的解决之道。

此外,近年各国都期待央行担负更多职责,若干国家央行除肩负物价稳定外,尚包括金融稳定、充分就业,欧洲国家央行甚至面对应将气候变迁也纳入央行法定职责,或被要求在购债计划中考虑绿色债券的压力,这更使得货币政策架构的设计更加复杂。

至于台湾因属于小型开放经济体,通膨易受外来因素影响,物价上涨多属输入性通膨,若执意采通膨目标化机制,或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因应输入性通膨,不仅无法抑制物价,反而会使产出恶化;此外,汇率对小型开放经济体的经济、金融情势影响很大,理想的货币政策架构除了须采具弹性的物价稳定定义、更要充分考量对汇率影响和总体经济稳定。

结论就是,不管Fed是否因应物价提前升息,目前台湾的物价对央行来说,压力远不如汇价,在台湾经济主要由出口而非内需带动情况下,加上疫情至今延续,距离央行升息现今看来仍是遥遥无期,可以预见到今年底甚至明年全年,新台币利率应该都会维持在当前极低水准重贴现率1.125%)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