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央行对汇率阻升容易阻贬难

工商社论》

美元指数4月12日收盘正式站稳100,至今仍高居100以上的水准。根据中央银行统计,美元指数自2019年底至今年4月15日,升幅达到11.72%;单看今年至4月15日为止,美元指数也上涨了5.02%。美元强势的同时,对美元跌幅最惨的非日圆莫属,今年以来的跌幅达8.98%,2019年以来跌幅更达18.46%,日圆除跌破125日圆的20年新低价位,市场分析师甚至已喊出130日圆的价位。

至于欧元因美元强势和俄乌地缘政治风险,也属于惨跌的货币,今年以来对美元跌了4.47%,2019年底至今则下跌12.08%。

就这波美元强势下各货币的表现来看,日圆、韩元和新台币可说「亚币三惨」,除了日圆今年以来对美元大贬8.98%,新台币对美元贬值4.9%,韩元今年以来对美元则是贬值了3.32%。其中,今年1月新台币还曾挑战27.6元的25年新高,不料4月已跌破29元价位,变化可说相当剧烈。

分析这波美元指数走强,主要是美国联准会(Fed)为抗通膨,货币政策由极度宽松转为激进式鹰派,Fed在3月升息1码(0.25个百分点)后,市场普遍预期,Fed在5月将升息2码,随后在6月和7月的会议上再分别进行两次2码升息,然后还会保持每次升息1码的幅度,直到2023年5月,联邦资金利率的目标区间将提高至3~3.25%。华尔街甚至有愈来愈多人押注,认为就算Fed一次升息3码,也有可能。

为什么Fed调高利率会造成国际资金大举移动,主要还是回到利差,即传统所说水往低处流,但钱往利率高的地方走。回顾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起因之一也是当时美国经济在90年代早期从衰退中恢复,葛林斯班领导的Fed开始提高美国利率来对抗通货膨胀,相较东南亚当时一直以较高的短期利率吸引热钱,美元利率走高后,成为比东南亚各国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进而擡高美元价值,并造成东南亚货币走贬。

当然,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不仅美国调高利率这么简单,形成的因素还包括当时东南亚经济体的产出和财政结构,包括当时一些把货币锚定美元的东南亚国家(如泰铢),走高的美元使其出口更加昂贵、失去竞争力,也造成东南亚工厂搬迁到成本更低的大陆,所以1996年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增长预期开始显著下滑,进而使经常账户恶化。

热钱大量进入亚洲股市后,又因利差因素撤离,使得这些亚洲经济体资产价格崩跌,股市泡沬化,也是引发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之一。

当时为了避免货币崩溃,不少国家把利率提到极高的程度,以缓解资本外逃的现象,或为了干涉外汇市场,用外汇储备买下多余的本国货币,但过高的利率对整体经济发展会造成伤害,各国外汇储备也不是取之不尽,最后这两种方式除了难以持久,也注定走向失败的道路。

回过头来看这次的美国升息,外资提款场景不是发生在东南亚而是东北亚,日本、韩国和台湾股市都可见外资卖股汇出的情况,日圆、韩元和新台币也走在贬值的道路上。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否会在东北亚重演?目前还很难说,只能说在外资如流水的情势下,对于大量资金进出造成的资本市场动荡,台湾没有大意的本钱。

外界常批评央行阻升不阻贬,姑且不论央行是否希望用弱势汇价提振出口,从实务上来说,对各国央行而言,阻升有如顺水推舟,阻贬却如逆水行舟,两者难度大不相同。简单举例,热钱汇入炒汇,央行可以说「不买股就请出去」;但外资在台股卖股汇出,央行没有任何方法阻止外资不要卖。

再说外界常提到的干预,所谓阻升,指外资以美元买新台币,这时央行大量供应新台币抵消市场需求,反映结果就是央行外汇存底会增加,如果用比较粗暴的形容,就是反正新台币是央行印的,这样的子弹可说取之不尽;但反过来,阻贬是央行在外资卖新台币买美元时供应美元,说到底台湾外汇存底就是5,000多亿美元,且外资持有台湾股票及债券按当日市价计算,连同新台币存款余额,超过外汇存底的100%,虽然外资不可能全部卖光光走人,在这样的比重下,一旦外资卖股出走造成新台币贬值,央行干预子弹能有多少,其实不容乐观。

说到底,要不要让新台币升值,央行都还可说是操之在我,但新台币要不要贬值,央行则是身不由己。固然央行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利率,缩小和美元的利差,但这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已证明是无效药,且各国经济情势不同,美国有升息10码的本钱不代表台湾也有;要央行为了减少输入型通膨逆势干预,更是不可能的任务。

平心而论,央行能做的,只有避免新台币短期波动太大导致市场不安、进而引发恐慌性预期心理,也就是尽可能让新台币就算要贬,也贬得僈一点、时间拖长一点;至于要如何留住外资,终极答案还是回到台湾要有竞争力,如果台湾的资本市场可以提供外资良好报酬,如果台湾经济环境对外资长期投资有诱因,就算外资一时因「利」之所趋而汇出,终有认错回头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