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央行应正视居住成本对物价的影响
工商社论》
中央银行近日公布第三季理监事会议的议事录,其中最引人注意之处,除了有理事认为央行第三季应加大升息力道到1码(0.25个百分点),而非决策结果的半码,更值得注意的是,央行首度在理事会进行有关房价、房租及物价统计的相关讨论。
事实上,依央行内部统计,今年前八月平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为3.1%,主因即来自食物类、油料费、耐久性消费品及房租上涨。且由于经常购买的民生必需品价格涨幅较大,让民众对物价上涨感受较深。
近几个月,多项通膨相关指标显示国内通膨压力可望趋缓,例如原油现货价格自高点回降,预期未来续呈缓步下滑;国际商品期货价格震荡回档;进口物价、生产者物价指数缓步回降等。但央行也不讳言,影响未来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包括外食费、房租等部分服务价格具「易涨难跌」的僵固性。
依央行议事录,有两位理事对房价、房租及物价统计提出看法。其中有位理事建议将住房成本反应在CPI;另一位理事指出,联准会(Fed)主席关注房价持续上涨导致房租上涨,将使通膨随之升高,并提及欧洲央行(ECB)多年前已考量将自用住宅房价纳入其物价指数。
另外有位央行监事表示,主计总处编制台湾CPI的房租指数权数约占15%;美国房租的权数则较高,约30%多,且只限都会地区。
上述讨论显示,除了传统油价、食物等波动,居住问题已成为影响物价的大宗,但是不论是主计总处编制CPI或央行针对稳定物价执行货币政策时,可能都还是停留在过往的思维,低估居住成本对物价及民众消费痛苦指数的影响程度。
目前世界各国中,仅ECB提及应把自用住宅房价上升对物价指数可能带来的影响纳入考量,但迄今尚未正式取代目前物价指数的编制,其他国家物价调查的通则也和台湾一样,没有做房价的调查,只有做房租的调查。然而这不代表目前的物价指数编制合理,政府可以思考的两点,一是租金上涨对物价的影响是否被低估,二是民众购置住宅成本上扬,也会反映在消费者对物价的实际感受度。
换言之,要解决民众对通膨的痛苦感,除了交通、食物之外,房价和租金绝对也是央行必须面对的一部分。而且相较于油价和食物价格可能受国外因素、天气和汇价波动影响,房价和租金算是政府在平稳物价时最能「操之在我」的一环。
对此,有位央行理事即在议事录表示,过去以来央行反复强调抑制房价最有效的工具是租税政策,部分研究确实也发现如此,但房价是金融稳定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这结果并不代表央行可以放任房价持续高涨不管。
至于央行要如何解决房价和租金高涨的问题,目前看来央行理事的态度并不同调,其中一派理事认为,房价主要是透过选择性信用管制抑止,且针对的对象是炒房而非刚性需求,利率则用于稳定物价,且各主要国家(如美国、南韩、英国及欧元区等)的升息主要亦是因应高通膨而非房价。
另外一派则认为,央行若要维持金融稳定,应针对房价变动实施对应政策,南韩央行去年开始持续升息,到现在南韩房价的成长率已大幅下降,但台湾央行只重视房贷成长与集中度等指标,不重视房价的变动,「这是错误的政策」。
平心而论,升息确实是压抑房市最有效的工具,但在过程中除加重炒作者的成本,也会波及无辜的一般购屋者,甚至进而因房东移转成本使得租金提高。央行想透过较温和的手段缓步升息,以免对房贷户带来太大的压力,同时释出缓步采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讯息,打的是安全牌、没办法有急效,风险确实也相对可控。
对于央行究竟应急升息或缓升息之争,其实不论央行决策的半码,或部分理事提出的1码,差距并没有太大。真正应该在意的,不是央行升息的幅度,而是本质上,央行对于房价、房租的上扬和物价,应该更认真思考其间的关联影响,不宜画地自限,认为房价和物价是两回事,必须采取不同的政策。
就如同医生治病,如果通膨上扬的背后有很大的原因来自房价和房租,央行就必须提出相应之道,甚至必须思考联手其他部会如内政部等来解决,而不是仅把房市锁定在「炒房」一项,独立于物价之外,最终可能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