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政府应正视癌症病人的用药困境
图/本报资料照片
知名歌手江蕙近日自爆九年前罹癌封麦,治疗过程「多次面临生死交关」。消息一出,癌症病人与其家属所面临的各种痛苦与难处,也再次引发各界广泛讨论。
行政院为落实赖总统「健康台湾」的愿景工程,7月间提出「强化国家癌症防治计划」,三箭齐发,从扩大早期筛检及聚焦精准医疗/基因检测切入,最令人注目的是「百亿癌症新药基金」的建立。这个癌症新药的基金,起因于台湾癌症基金会于2023年进行的调查,发现癌友自费的比例高达64%,其中大部分用于健保不给付的药品,三分之二以上金额超过30万,20%超过百万。这个报告引起去年总统大选期间三组候选人的注意,并纳入政见。所以,卓内阁在上任不到百日内,就提出「百亿癌症新药基金」的具体方案与时程,的确值得肯定。
行政院这个政策方案,也明确地回应了两大癌症病友团体提出的建言,希望在三个前提之下,完成癌症新药基金的建立。这三个前提包括:一、癌症基金法制化,于健保体系外独立运作;二、盘点健保给付与国际治疗支应的落差;三、落实病友参与、建构能解决病友用药困境与治疗缺口。
该方案在医药卫生界引发广泛的回响,首先,讨论最热切的是「百亿基金」够不够?我们举去年销售第一的标靶疗法为例,2017年美国核准的第三代肺癌标靶新药泰格莎,我国在2020年纳入健保给付,到2023年销售金额就超过30亿元,但在2022年全民健保因财源不足,把原本给付没有转移的第四期肺癌病人,限缩成「脑转移」的病人,这药一个月自费就要12万元,并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负担得起。幸运的是,国人近年来购买商业保险的意愿极高,在30年前全民健保开办初期,每人平均不到半张保单,到2020年突破两张保单之后,目前已达到五张左右。所以买得起这些保单的民众,问题相对较小。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有闲钱或投保的观念,而更重要的是,近十几年来,各种新药陆续出炉,而且一个比一个有效,好消息是许多过去的绝症,都可变成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来医治,但问题是,病患的口袋要够深。
在推出「百亿癌症新药基金」之前,原本卫福部的如意算盘是希望保险业者把「赚的钱吐一些出来」,经过将近一年的协商,发现保险业者吃过防疫保单的亏之后,变成铁板一块。而金管会也担心未来太多昂贵新药上市,全民健保不给付的范围愈来愈大,恐加重保险业的给付负担,所以修改了有关商保健保的规范,自7月1日起实支实付险要「正本理赔」,以符合填补的保险精神。
我们进一步了解健保新药的缺口,根据台大癌医杨志新院长的估计,光泰格莎,如果健保给付与国际全面接轨,一年可能就要100亿元,而这只是上百种标靶药物的一种。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这个缺口应该是千亿的规模。这么大的资金缺口,是两大因素造成,首先实施了20年的总额预算制,每年可以给新药的预算是远低于实际需求,而更重要的是,过去几十年来正值全球新药研发大爆发,除了标靶疗法、免疫疗法,还有细胞治疗、基因疗法,而且愈来愈贵。最新的血友病基因疗法药价高达一亿元,C型肝炎的突破性新药在2013年刚上市时,一个疗程300万元,以我国C肝病人40万人,那我国要在2025年达到消除C肝的愿景,需要治疗这么多病人,花费岂不是天文数字?幸好2020年政府和药厂议价到十分之一以下,即便如此,每年也要将近百亿的预算。
除此之外,最近流行全球的瘦瘦针,卖到缺货,更厉害的是,这种药,不只是可以减肥,还可以预防心脏病、肾脏病,甚至对失智也有效,美国的健保因为「必须」把有效的新药纳入,为了财源而烦恼,在台湾肯定是有钱人才用得起,因为全民健保早已捉襟见肘。
简言之,医药科技一直在进步,人口一直老化,只靠目前的健保早已追不上科技的发展,而癌症新药基金虽然受到各界肯定,但是百亿的规模「杯水车薪」,而政府希望的「商保补位健保」也落空,那么数十万癌症家庭怎么办?还有其他疾病,应该也是千亿级的缺口。
卫福部今年责成国家卫生研究院,邀集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与保险业者共同协商,「全民健保协同商保」的可行性,我们殷切地盼望,这个论坛在今年底提出总结报告时可以拿出一份掷地有声,直捣问题核心的报告,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符合国民对新政府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