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螳臂焉能挡车─谈政府纾困应提前扩大规模

工商社论

这一波的新型冠状肺炎在去(2019)年11月底至今年2月底之前,可视为球赛上半场政府指挥中心动作明快、超前部署,有效控制疫情,成为不少国家心目中的防疫典范。但2月下旬后,疫情蔓延至欧美,而且确诊与死亡人数不断飙升,时间一拉长,除了防疫之外,企业存活消费信心的稳定、经济韧性的维续,才是下半场完胜的关键。

由于3月上旬后,欧美疫情转趋严重,担心境外回传的感染,也使航线停飞、锁国防疫成为常态。如此一来,也重创了航空运输、观光饭店餐饮零售内需服务业

借由业者访谈及报章杂志报导,才知道台湾内需服务业在新冠肺炎的肆虐下已奄奄一息。就空运而言,在几近锁国之下,华航长荣星宇航空的业绩大概只剩下两成。四、五星级的国际饭店,在国外观光客不来的情况下,也剩下一、两成。一般的餐厅在消费者不敢出门,担心群聚感染的情况下,也剩下四、五成业绩。

此外,这次新冠肺炎除了对内需冲击外,还包括供应链断链、以及欧美经济下滑,对台湾的出口需求影响不可小觑。更遑论股市、汇市波动,造成企业、投资人的损失及流动性风险

在台湾内需服务业方面,包括餐饮、零售、批发、物流在内的商业服务业,占GDP约22%,约3.96兆元,如以疫情延展至6月底,前二季营业额预估下滑20%,就会带来3,960亿元的业绩减少,这尚不包括空运的华航、长荣、星宇等。如以上半年及营收剩三成估计,则又得加上损失1,200亿元。整体而言,就有5千亿元左右的损失。如再包括制造业供应链断链,以及欧、美、中国大陆经济下滑对台湾电子资讯业、通讯手机、机械、石化、钢铁、塑胶、金属的损失,则总体的营收损失将可能超过1兆元左右。这也是渣打银行、IHS Markit等估计新冠肺炎对台湾经济的冲击可能高达GDP的1%(约1.8兆元)的缘故。

虽然为了因应新冠肺炎,我们政府亦秉持戒慎恐惧的心态,推出了1千亿元的纾困振兴方案。包括6百亿元的特别预算,用来纾困融资。以及4百亿元原预算中「移缓济急」的金额,来纾解业界的困境。同时,行政院长苏贞昌承诺将在3月底前加码百亿元的补助方案,补助救济观光业。不过,对照前述业界的损失(1兆元),以及美国的纾困方案,似乎有点杯水车薪的感觉。以美国为例,政府通过利用2兆美元来救经济,并使用多元化工具包括:降息、QE,以及消费券的发放等。日本、澳洲也都编列了3~10%GDP的预算来救经济。

以台湾GDP的规模(18兆)来估算,政府编列3~5%GDP的预算规模,约5,400至9千亿元左右,是比较合适的。如一时之间无法筹措如此多的预算,则至少应先编列3~4千亿元左右的规模,也比较能够发挥预期效果

因此,我们认为政府的速度应更快,预算的规模也应扩大。因为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正在扩大,纾困融资固然可以让业界喘息,但缺乏营收持续涌入的业绩,可能在4月底、5月初会产生企业倒闭员工失业、无薪假的风潮。倘若情况真的发生,则会重创消费信心,导致企业的倒闭、员工的失业、乃至形成社会治安恶化的问题。等到此时,政府再出面发放失业保险、协助员工训练,可能会事倍功半

除了扩大纾困及振兴经济的规模外,我们认为在政策应用上也应注意下列方向:

第一,多元化政策工具的使用:除了央行的降息1码及针对中小企业纾困的2千亿元融资外,财政工具如企业营所税、地价税/房屋税的减免、劳动部失业津贴启动门槛的降低、企业复工使用外劳比例、员工加班限制的放宽等,均应考虑。

第二,加强跨部会的协调,才能发挥政策的综效:如同前述,多元化政策工具的使用,才能发挥政策乘数效果,而部会之间应发挥协调功能,才能避免本位主义使政策效果互相抵销

第三,政策应有产业针对性,才能发挥效果:如目前第一线受创最大的以空运业、观光饭店、旅行社导游为首,透过纾困、融资以及补贴资遣员工的部分薪水有其必要性,同时,无薪假员工应补助部分的薪资,使其生活无虞。但饭店、餐饮融资、纾困后,如果没有营收还是会倒闭,故此时发放振兴券、消费券创造其营收有其必要。

第四,除服务业外,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纾困、振兴也不容轻忽:这波新冠肺炎除了对服务业冲击外,供应链断链、欧美GDP下滑会对不少台湾产业的出口有重大的冲击。因此,上述产业的纾困、融资有其必要。此外,未来应有振兴经济方案,协助其数位转型,进行新南向海外布局的协助,才能争取产业永续成长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