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政府的组织再造为何受困30年?

工商社论

1984年俞国华担任政院院长时,已启动「行政院组织再造方案」,迄今已逾30年,为何再造方案不断,且均半途而废;是主事者轻忽法制建立应有的态度?方案规划缺乏单位间周延考量朝野共识运作流程等模拟?还是为总统需求而匆促提案;以2010年完成的行政院组织法修正为例,虽已明列应配合「环境资源部」的设置,将包括内政部交通部经济部农委会、公共工程委员会原委会及环保署部会进行组织调整;但是从2012年新的行政院组织法实施迄今,上列七个重要部会,仍尚未完成;这种组织再造方案与实际立法修法之间的落差,已存在近十年了,但历任行政院院长却都视若无睹!是难为也?或不为也?

2021年3月25日行政院院会已通过「政院组织改造方案」,包含16项法案,新设「数位发展部」,科技部改制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成立「国防部后备动员署」;将送立法院审议,将于今年底完成立法程序;社会也在担心,这次提出的组织改造方案,也是因总统需求而匆促提案;方案中依然缺乏朝野共识、运作流程也未完成模拟。

依照行政院的规划,数位发展部将整并五个部会(通讯传播委员会、交通部、经济部、国发会、行政院资安处)既有部分业务,并提升资安处为资通安全署,同时另成立新的行政法人「资通安全研究院」;将通讯、资讯、资通安全、网路及传播等五大业务,统由数发部管辖处理;我国数位发展大业将由数发部领航,统筹产业、政府、社会、人民,数位转型等相关的基础建设及环境整备,并协助各机关落实数位治理;期望如此将可统一事权、整体规划、整合相关资源,完成数位发展大业。

数发部所列相关业务,原本已分别由五个不同的部会在负责监管,因此送请立法院审议立法的,不会只是单个「数位发展部组织条例草案」,同时也必须把行政院、通传会、交通部、经济部、国发会等院、部、会之组织条例修正草案一并送审,这可算是牵涉广大的立法、修法工程;若不如此,这种组织再造方案与实际立法修法之间的落差,将又悬而无解,而人民也将无法厘清而无所遵循。

2014年3月3日国家科学委员会改制为科技部,因认为国科会虽可「强化国家科技发展的整体规划」,促成各地科学园区的有效运作,可是委员会组织型态,虽然有利于跨部会之间的协调沟通,但在执行与贯彻的绩效上却不如「部」组织便于贯彻执行;这次2021年3月25日科技部改制为「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其目的乃在于「强化国家科技发展的整体规划」,此与2014年改制前相同,又要改回原来的委员会组织型态;而今新成立的数发部管辖五大业务,这些也是政府各部门都需要的,在缺乏委员会跨部会协调机制下,将来要如何领航相关部会加速数位转型?是否未来也会与今日科技部因同样理由消失?

至于规划在国防部下增设后备动员署,系源自美方质疑我军事政策结构的合理性;但今国防后备困境,是基层资源与人力不足所造成,不是高层幕僚作业能量不济的结果,这是增设后备动员署能解决吗?

这世代是由「线性思维」转换到「高指数思维」的世代,外部环境变化是复杂和严峻,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世界经济动荡不安,中美贸易战更加大未来的不确定性,只是我们没有察觉。管理大师哈默尔说:「今日企业竞争力较少来自于事先的计划,更多仰赖于对未来情势探索的能力,能够在不断涌现的议题中找出优先次序,找出自己能着力的机会,并用于实践」;在此环境下「国家治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国家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如果不定期更新,也会走下坡,初期大家可能无法察觉,要靠有识之士,意识到并愿意领导改变;改变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由A到A+「精进」型的改变,另一种是大破大立「变法」型的改变。

任何改变不会自然发生,要有愿景与肯为国为民、牺牲奉献、付出代价的领导者,才能使国家改变;民主国家体制执政者有任期、选举的压力,大都无法采取「变法」型的改变,只能采取「精进」型的改变;且在改变的路程中,要有观察力敏感度,能随时注意世界的变化,各国科技的发展,留意外来「破坏式创新」黑天鹅的突来影响。

综上所述,组织再造为何受困30年?主要还是行政当局轻忽法制建立应有的态度,总是在为当时的总统需求而匆促提案。民主体制,执政者大都只能采取「精进」型的改变,这更需要有愿景,能恒久持续努力才会成功;立法是国之大事,朝野要以为国为民,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与心态,正视组织再造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