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正视双语国家政策的负面影响

双语国家政策立意良善,但要在2030年达标,眼高心大,难成大事。图/本报资料照片

时序迈入2024年,在2023年的尾声,国内掀起108课纲文言文无《廉耻》的战火。而在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的另一端,则是双语国家政策的辩论,不仅被全教总列为去年教育新闻之首,还遭批政策严重影响正常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发展。随着新的一年到来,2030双语国家政策,也将进入倒数七年的时刻,阶段性的检讨诚属必要。

首先,双语国家政策立意良善,但要在2030年达标,眼高心大,难成大事。从时任行政院长赖清德于2018年底提出,到2024年伊始已满五年,还剩七年就必须达标。以台湾社会现况而言,12年的时间显然无法让「双语国家」一次到位。当局实有必要针对过去五年在各级校园的执行成效进行通盘检视。

其次,在进入到大学校园之前,「家庭环境」和「贫富悬殊」,是关系成败的「非教育」关键因素;「合格教师」和「城乡差距」,则是关系成败的「教育」关键因素。从提出到达标的12年间,国小一年级的小朋友将成长为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国中一年级的同学可能大学毕业、刚进入就业市场,高中一年级的同学则已经长大成人,甚至成家立业。然而,双语国家政策执行五年迄今,公私立中小学和高中同学、家长、以及学校和老师,要共同面对三种困境:其一,流浪教师居无定所,学用失调严重;其二,合格教师人力不足,薪资差距很大;其三,贵族私校吸走优质师资。

最后,政府、家长、学校乃至于整个社会,有以下的迷思:欧美人士的母语都是英语;有英语系国家学位、或拥有英文系所硕博士学位的外国或本国人,就可以全英语教学;都会地区的各县市学子,接受的是「均质化」全英语教学品质。由于台湾的西部和东部、北部和南部、都会城市和地方乡镇(包括直辖市也有众多的偏远行政区),乃至于原住民族同胞居住的偏乡(还有单亲家庭和隔代教养的问题),政府的政策,难以克服「将本求利」现实与理想冲突的问题:人口集中的地方学校多,全英语教学的师生素质相对较好,但老师人数多,薪资不一定高。就算是在六都,也有不少有教学特色的偏乡学校,即使有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补助,仍无法吸引有能力全英语教学的老师,前往定居工作。

双语国家政策,是一个反映社会现实的「双重弱势」政策。一方面,家户所得高、父母学历好的学生家庭,愿意为了教育投入更多支出,从有外国老师的双语幼儿园开始,到国中小学的学科、甚至「素养培育」的补习班,所费不赀。或许也因此,子女进入更好的大学院校,正是体现出教育投资的「成效」。另一方面,家庭环境不佳的学子,如果因为父母无法挹注教育投资,「输在起跑点上」,就读公立国高中小学,最后进入的则是,学费比公立大学高出一倍的私立大学。就算从2024年2月的新学期开始,政府将提供私立大学的学费补助,也不能改变双语国家的补助,造成「强者愈强,大者恒大」的事实。

「全英语授课」(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的课程,是政府每年检视成效的标的。正是因为基于EMI成效检验,优先拨款给绩优的顶尖大学,特别是理工医学院和管理/商学院,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所谓「双语的标竿学校/学院」,对于一般大学和青年学子而言,可望而不可及。也因此,像是「E平方」英语阅读力工作坊、采认学生修习全英语「线上模组课程」的学分、认证英语修课毕业学分和学位、提高全英语授课课程的比例、乃至于「教师增能工作坊」,都成为争取「大专校院学生双语化学习计划」补助的必需。强化学生的英语力,做为教育部评鉴的重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与更早于2016年新南向国家学生来台就学的相关系所,采取博硕士班优先,大学部课程随之在后,两者虽然可以进行密切的学术连结,却仍很难摆脱「家庭-学校」有别,以及「精英主义」挂帅的结果。

2030双语国家政策,不应该、也不可以成为社经弱势家庭子女无法承受的制度障碍。重新检讨政策目标和施行成效在社会层面上的负面影响,并提出考虑公私学校、城乡差距、量身打造的计划措施组合,甚至与新南向政策的高等教育发展并轨,推迟达标的政策时程,才是可长可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