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论双语化国家政策

日前是108课纲前末代大学入学的学科能力测验夹带台湾疫情升温的阴影,这几年要上大学的孩子承受了更多的压力,但换一个角度想,他们可能是未来企业所期待的潜力韧性领袖人才

国发会公布的「前瞻基础建设2.0」胪列了许多国家发展所需的基础建设,其中主轴项目5100亿元的预算中,包括了「人才培育建设」161亿元的项目,细项包括「双语化国家」、「推动优化技职校院实作环境」、「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基地」、「重点产业高阶人才培训」、「数位与特殊技术人才发展」、「国际产学联盟」、「领袖学者助攻」。其中部分是既有计划的延伸,有的是为了配合过去尚未落地的政策所提出的新兴项目,最醒目的一项是「双语化国家」。

英文是许多台湾学子罩门,包括笔者在内,从背诵单字文法的学习经验出发,似乎多年的学习付诸东水。三十多年前去美国念研究所时,方才真正开启了个人的英文学习。由于领了奖学金,晚上必须要接替白班的正职人员顾实作工厂到九点半。有一次日夜交班时,我和白班的老黑George(无不敬之意,他可是顶着耶鲁大学硕士学历,比起一个白人同事Tony,George对东方人是比较友善的)对话,George听不懂笔者讲的一句洋泾滨英文,笔者刻意放缓速度、一个单字一个单字讲,George更加听不懂,接下来的一席话改变了我后生的英语对话:英语母语者听的是一个旋律(Rhythm),他们成长不懂文法、单字也是逐步累积的,沟通与学习就在亲子间的叽哩呱啦中完成了。

这些年,许多人将资本主义的掠夺与贫富不均的困境做了高度因果连结的推论,这个问题在AI人工智慧铺天盖地般地袭来之际,年轻人若无法参与其间,可支配所得与被剥夺感酝酿强烈的阶级斗争温床,对立不仅存在于阶级之间、世代之间的矛盾更行激化!而1月6日在美国国会山庄的暴动事件显示,被剥夺感正四处流窜,不限年轻族群。但从Greta Thunberg前年连珠炮地问了四次How dare you?就不难看出年轻人的愤怒!年轻人愤怒无济于事,政府政策更没有愤怒的权利。

双语化国家,是个立意良善的方向,但配套与政策、规划与资源何在?笔者所了解的高中教育现场并不容乐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再度陷年轻人的成长岁月于苍白的内涵。虽然有许许多多有志之士前仆后继地投入,依旧在台湾人才储备的路径上充满了荆棘与陷阱。有多少孩子在志趣不合与高压竞争中,自我放逐!

台湾年轻人的愤怒能在108课纲的多元探索与自主学习中被释放?这些年轻人未来如何与大学教育和就业职场衔接?从企业主人资部门的观点,年轻人如何培育与衔接成为年轻人才的重大挑战。过去台湾杠杆中国大陆人口红利,语文不是个问题(但文化是鸿沟),如今拜登经济学对中国的经贸政策与中国本地的就业条件丕变,台湾员工能如过去30年进入中国市场般地跨出国门?用流利的世界语言做世界的生意吗?倘若答案是否定的,雇主的意愿将随着英语程度同步下滑。笔者十多年前与传产合作的经验,只要语文能力具备优势,商科学生年薪破百万是指日可待,但必须跨得出国门、对得了外国买家。

若将教育分切为「管教」与「施教」分离,许多家长先放弃了前者、又外包了后者,造成学校教育与体制失灵,因此,第一个离开教育现场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

笔者承接曾明哲讲座,扛下了过去不熟悉的逢甲大学国际学院,由于独特的2+2学制(两年在台、两年在美或澳)可取得台湾与对应国家的两个学士学位,一时之间造成家长的追逐(普渡大学电机与资工全美排名前10、昆士兰大学全球排第36名,这些名校能不令家长趋之若鹜吗?令人不胜唏嘘的背景依旧是家长对名校的迷思!)。因而,逐步学习台湾如火如荼发展的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认证,其中的翘楚属葵山中学的王立天教授。

这些进入IB体制的学生不见容于既有体制内学制的学生学习,究竟是否有望纾缓雇主在国际运筹帷幄时的年轻人才荒?尚需时间检视,不过,IB认证在台湾的影响力正在逐年上升中,是个不容忽略的趋势!

值此再全球化阶段,人才内循环不只限于台湾一个蕞尔小岛,内循环所牵扯的国际外循环正是台湾企业家经略全球的致胜秘诀,而其中的胆识素养与语文能力正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