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评议大陆近期「挺民企」政策

大陆当局在7月19日公布所谓的「促民营经济31条」;同一天,再连续发布11份振兴民营经济的相关文件;两周之后,为了「落实中央决策」、「推动民营经济高品质发展」,大陆发改委偕同市场监管总局、税务总局等十几个部门,再发布所谓的「促民营经济28条」措施;一时之间,大陆官方「挺民企」氛围高涨。

■民营经济在大陆地位向来不如国企

事实上,具有左派色彩的中共,意识型态上对资本传统上并不鼓励私有化,因此民营经济在大陆的地位向来不如国企。

建立政权初期,中共即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所谓「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让民营企业成为公私合营,名义上企业虽然是公私共有,但实际上却由公家领导。1979年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大陆官方多次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到2022年,大陆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且扮演所谓「56789」角色:创造50%以上税收、6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企业数量。

但即便如此,由于2008年美国次贷问题引发全球金融风暴、2010年因利率上升引发欧债危机,使得中共对西方资本运作模式产生极大的警惕与质疑,并认为资本不能脱离监管。因而一方面在例如融资、市场准入等政策,仍多向国企倾斜;另一方面,在2020年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定调「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为来年经济重点任务,此后对教育培训、互联网、电玩、娱乐等民营企业加强监管;再加上大陆有财经名嘴倡议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制经济发展、应逐渐离场的论调甚嚣尘上;且近年来民营企业引入国有资本、导致实质控制权旁落公家的个案时有所闻,这些情势与氛围都让舆论认为中共正在推进「国进民退」,其经济路线已「左」转。

■创造舆论支持是大陆「挺民企」政策重点

然而,2022年底新冠疫情结束后,原以为经济将快速复苏,但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内需求乏力等影响下,大陆今年消费、出口、投资等各项经济数据都不如预期;而近期房地产债务的连环爆雷,更让中共不得不加大各类政策刺激经济,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是其中关键。

大陆此时大力「挺民企」,主要有经济因素,但也有政治考量。由于疫后大陆就业情况相当严峻,因此,必须透过民营企业的更多投资,借此吸纳就业人口,以避免失业问题冲击治理的稳定性。

从数据上来看,大陆民间投资严重衰退: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率自2021年2月到当年12月逐月下滑,由增长36.4%到仅增长7%;2022年2月年增率攀升到11.4%后,则呈下滑趋势,到同年12月年增率仅为2%。今年解封后,民间投资不但未如想像的复苏,还呈现持续下滑态势,甚至今年5月开始呈现负值:5至7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率分别为-0.1、-0.2、-0.5。综合来看,上半年大陆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与去年同期相比衰退0.2%。

为调动民企的积极性,大陆「挺民企」政策重点之一聚焦在创造舆论。因此,官方一方面驳斥所谓「民营经济退场论」,并营造有利民营经济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则多次强调「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综观来看,这些包括市场准入、融资方便、法律保障等「挺民企」政策,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确定任务分工。例如「促民营经济28条措施」每条措施都有明订「责任单位」,让民营企业清楚遇到问题时「该找谁」;二、引导参与项目。特别包括工业软体、云计算、人工智慧、工业互联网、基因和细胞医疗、新型储能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三、提供资金支持。包括减税降费、退税缓费等。此外,大陆当局亦强调要建立地方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以解决地方政府欠款问题。

■政策的落实才是民企恢复信心的关键

总的来看,虽然大陆当局积极颁布一连串「挺民企」政策,但为了避免落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产生的弊端,仍强调监管资本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大陆未来的课题、也是难题,就是如何在管制资本及民营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如何相容的问题。但如同许多论者认为,与其一再重申没有所谓「国进民退」、「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甚或出台再多政策,如何让民营企业有「获得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扮演「决定性」角色,才是民营企业恢复信心的关键。